全球清洁能源开发需要彼此协作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0评论 | 4110查看 | 2014-07-23 09:35:50    
  在谷歌公司的太阳能停车棚里,棚顶是大面积的太阳能光伏板,而棚底下则停着很多电动汽车,把太阳热能转化为汽车的养料。而在丹麦的部分居民区里,也在屋顶上架设太阳能板为自己发电。这些环保的方式都值得提倡。

  人类在汽车、发电等领域使用清洁能源,是为了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联合国发布的《2014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呈上升趋势。1990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近50%。201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达到322亿吨,从2000年到2011年排放量增加了35%;发达地区的人均排放量为每人每年11公吨,而发展中地区为每人每年3公吨。

  如果世界各国能把投入军备竞赛的金钱和精力用于开发清洁能源领域,无疑,这个世界将会更美好。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21世纪将是新能源的时代,谁掌握了新能源核心技术,谁就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全球的清洁能源开发需要彼此协作。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美国智库皮尤最近公布了一份报告显示,“2011年美国清洁能源投资总额重夺全球第一位,而此前两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总额一直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事实上,中国和美国对新能源领域的发展都非常重视。

  早在2010年10月,中国国务院就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3年1月,《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明确2015年的能源发展目标是: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加快建设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

  据规划,到2015年运行核电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规模1800万千瓦。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到2015年,风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1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300万千瓦。

  但中国目前最欠缺的就是能源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自主创新基础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先进大型装备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能源装备制造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国的电池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差距就很大。

  特斯拉汽车公司创始人兼CEO埃伦·马斯克对媒体表示,特斯拉有世界上能量密度最高的电池,是日产LEAF的2倍。如果继续革新电池技术,Model 3电动汽车的续行里程有望达到320公里,售价约为3.5万美元。“制造火箭的技术是让东西变得更轻,让空气动力学更高效,这些技术可应用到汽车领域。”

  而且在上个月,马斯克宣布免费授权特斯拉相关专利,包括宝马和尼桑在内的公司都已与特斯拉接触,洽谈合作事宜。特斯拉还计划在美国建设超级锂电池工厂,所生产的锂电池,不仅供应特斯拉电动车,还将供应给太阳能发电、能源储备等多个行业。日本松下公司将成为电池工厂的合作伙伴,松下有可能向工厂投资2亿美元。

  早在2011年,美国能源部就公布了推动电动汽车普及的计划,拨款500万美元用于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和充电站的建设,未来三至五年拨款1.75亿美元以上,加速先进汽车技术的开发。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还与谷歌合作,推出一个涵盖全美电动汽车充电站和充电桩的数据库,消费者可以通过谷歌地图获得位置,并获得驾驶路线。

  中国在2014年7月21日通过国务院文件宣布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但国内的现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还不成熟,自主品牌较为弱小。目前财政补贴主要支持国内企业,不支持包括特斯拉等外企。

  其实,如果是对环境和公众有利的事情,谁说不可以奉行“拿来主义”?外资可以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通过建立合资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大范围应用。国家财政也应当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资助力度,资助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先进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

  在美国,国家能源部会在“核能大学研究计划”NEUP 框架下,为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提供资助,用以开展下一代核能技术和现有技术的升级换代。某些州还会出台法案,加利福尼亚州就要求在2020年前确保全州的电力供应来自新能源。

  中国在能源富集区,比如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完全可以出台类似的政策,以贷款担保和减免税的方式,支持太阳能牧场发电站的建设。在沿海地区除了布局核电项目以外,还可为风电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风轮机、齿轮箱和发电机等系统设计与研发,加速海上风电的部署。或者与丹麦等风电王国合作,逐渐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供应。

  中国当前出台的新能源规划很多,但缺少具体的企业和项目支撑。美国有谷歌,日本有松下,中国就缺少技术开发的领军企业。而且国外的政府对新能源领域的资助,很多是通过对个体项目的资助,以点带面来推动整个产业发展。毕竟,产业的进步需要领军企业的推动。

  美国的目标是2035年清洁能源供应达到80%,中国目前的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还是过高。如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在清洁能源的应用上互相支持和协作,全球环境都将为之受益。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