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将在能源互联网方面展开创新合作
发布者:廖宇 | 来源:无所不能 | 0评论 | 4214查看 | 2015-03-16 18:58:57    
  随着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互联网+"时代即将席卷而来。德国人在开发智能互联网的这条路上,凭着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能源互联网在德国的发展已经是水到渠成,整个工业社会注重的已经是理念与利益上的广泛互联,而绝不仅仅只是局限于互联网端的信息链接来完成沟通。一个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应用就是方兴未艾的虚拟电厂计划。 

  德国能源互联网发展到2015年,很多大公司如西门子和博世等,都宣称拥有虚拟电厂计划,可提供分布式能源控制方案,几十家数据服务公司可做电价分析和直接并网代理,此外能效管理、节能合约、充电设施服务等等不一而足,琳琅满目。 

  今年最火爆的虚拟电厂服务,不仅可以用来集合分布式电站统一调控上网,技术端还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电站和储能设备来提高调频容量。要知道在不远的将来,如果新能源比例超过50%,对电网调峰调频的要求只能靠新能源自身去解决,因此这种组合型的能源服务公司的上升空间还非常大。 

  2005年开始,德国人就在研究虚拟电厂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示范项目搞了好几个,到去年底才慢慢开始有了不到10%的份额。但正是因为积累而并非突然爆发,不仅团队磨合成熟,知识储备够厚,压根不怕盗版,接下来的几年也清晰可见:虚拟电厂的本质就是要让新能源运营者手中的牌越来越多,现在是调控风能光伏生物电站的有功无功出力,下一步就是接入储能并且安排储能余量,随时适应动态电力市场,参与一次二次三次调频,再下一步就需求侧响应调控智能家居、智慧建筑、电动汽车直至工业4.0,甚至实现从微网到纳网的转变。 

  再下一步呢?那就是一个二次元的世界了,似乎只有到了中国才更容易实现:成都,银川,贵阳的大数据中心随时提供虚拟数据服务,待电价便宜的时候一声指令,腾讯百度等的大规模数据运算皆可转到电费最划算的地方进行。 

  这是一种新时代的需求与供给模式,对此我们找不到更好的名字来形容,而只能冠之以"互联网+"来概括。 

互联网+时代的精髓:智能互联网 

  尽管德国人在新能源发展中一骑绝尘,能源背后的材料、数据、通信、金融、法律,甚至是消费心理学和国际关系等学科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这个领域最有市场召唤力的创新明星却不是德国的公司。 

  无法让人意外,还是一家美国的公司。但不是特斯拉,特斯拉无论如何都不会让德国的企业领导人真心佩服并效仿。

  2014年4月上市的节能创新公司Opower这样的后端企业(Back End Industry),尽管难以企及推特(Twitter)和脸书(Facebook)等企业的影响力,但也让人眼前一亮。 

  Opower开发云平台为公用事业公司整合用户能耗数据,据此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的用能管理以及节能建议。和其它以"智能电网大数据"、"云处理"为噱头的创新型公司比起来,成立时间仅比Facebook晚3年、比Twitter晚1年的Opower,更具互联网公司的气质--关心用户卷入和粘性、注重个性化,把能源领域里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家庭小用户作为自己开疆拓土的方向。 

  Opower引以为豪的是它的云平台以及数据整合能力。它从所服务的公用事业公司取得大量的家庭能耗数据,整合行为科学理论、房龄信息、周边天气等,运用自己的软件系统进行用能分析,建立家庭耗能档案,并通过综合分析提出节能建议。 

  Opower所提供的账单亮点在于"邻里耗能比较",这也是它所标榜的"行为科学理论"的重头戏。 

  有人曾无数次问一个问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省钱,哪一个会是你节约用电的动力? 

  不少人对经济考量略有倾向,但实际上,如果你知道你的邻居比你节电,这才是你节电的动力。 

  Opower是在赌你的好胜心。经过Opower"加工"过的账单上,除了分析本户用电数据,还有相近区域内最节能的那20%的用户耗能数据--即所谓的邻里用电比较,紧接着它会据此提供建设性的节能方案。 

  这已经是互联网+时代的精髓:也就是智能互联网,这个智能互联网是高速度的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的存储、挖掘、分析能力和智能决策能力共同形成的全新业务体系。 

  从这个层面来讲,德国的文化特色和经济模式具备罕见的与中国经济的互补性。尽管人们一再从报刊微信上获知德国人的严谨和认真,但长时间在德国生活的人都知道这并非事实。 

  10年前来到德国的人们都会惊叹德国邮政系统的快捷和德国公交系统的准时,但现如今,德国百姓会不断抱怨不负责任的DHL快递员送错地址或是拖泥带水。可是在中国,早已做到即日送达,并可做到分钟级别的每个步骤和联系人在移动端和电脑端的随时更新。这种服务精神和水准之高,已经大踏步地把全世界都甩在脑后。 

  对已有系统的学习和优化能力,也许没有人可以和中国人抗衡,而在封闭性系统下的原发性创新能力,可能还是德国人,保留着最完整的生存技能。 

  德国有家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公司,他们推出的一个产品叫做"充电直通车",把充电桩和寻常的停车自动收费机合二为一,并且配备上各种付费方式:RFID芯片,SMS短信扣费,QR二维码扫描付钱等等,同时还可具备上网功能,采集处理充电与车辆数据。 

  因为其外观和常见的停车收费终端几乎一模一样,且价格合理,11kW容量不到2万人民币,因此这个产品深受各级政府乡村街道的欢迎,甚至被很多企业采购。而这个充电直通车其实也只是该公司的智慧交通系统中的一环,与其他产品一道提升了整个交通管理系统的档次。 

  如果我们把电网当作一种基础性网络,那么被放开的充电设施亦可被视作是可提供巨大开放空间的OTT试验场。OTT实际上是通信与互联网界的一个名词,即Over The Top过顶延伸模式,是指从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之上产生的衍生服务类型。 

  此类OTT创新模式的关键在于,为了充电,但不仅仅限于充电。网络只要存在,人们可以选择电话也可以选择QQ微信;同样,电网一直在运转,竖在那里的充电桩除了提供能量,也许还可以提供Wi-Fi、地图、广告显示和失物招领等多种功能。每一个充电桩,都会有一个多位编码的ID,精准的地理定位,永远不会消失的电波,这一切可以产生的OTT实在太多。 

德国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渗透 

  所以很多人经常会问:德国的能源转型到底有什么是中国可以借鉴的?德国的创新技术有哪些中国可以学习的?归根结底,论个体和能力,德国并不见得有多么高超的地方。但是,系统的完备和兼容,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并且给予创新极大的依托。 

  最好的例子也许就是,在能源系统里,德国人可以说是艰苦卓绝地独自完成了顶层设计,而后放手让中小公司依托强大的背景资源来做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创新。

  比如德国自1998年开始的电力市场改革,在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和成本,完成了标志性的"厂网分开,输配分离,配售分开,自由交易"的改造之后,活跃的终端电力销售市场出现了1000多家售电公司,领先世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创新。其中有一家一听就很有网络气息的123能源公司,是一个在线提供电力和供气服务的新型售电公司。他们虽然总部在德国南部,但是一样可以在柏林汉堡等各地发展客户,2013年他们的客户数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