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联网的命门所在
来源:能源评论 | 0评论 | 3940查看 | 2015-03-17 10:35:00    
  大数据背景下的超个体能源生产和使用分析,能否最大限度和某种商业模式结合,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注入,这实际上是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命门所在。

  2015年年初,能源大数据和互联网一度成为业界关注的热词。

  互联网公司似乎突然一下找到了杀进传统能源产业的入口,而一直在“岸边游泳”的传统能源企业似乎也一下子学会了“中流击水”。华为、新奥、特锐德、远景能源……这些或多或少都与此相关的公司正纷纷给自己贴上时髦的标签。

  而中国的首富据说也从马云变成了汉能的李河君,他挥舞着独树一帜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旗帜,号称要让光伏成为改变世界的新能源力量,让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电并进行交易。

  面对突如其来的百花齐放,不少业内人士非常困惑:所谓能源互联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传说中高大上的大数据与能源互联网,应当如何在中国接地气的生长?

  能效管理嬗变

  德国的例子似乎更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实质。每年年底,是德国千家万户采暖供电费用的年结算周期。对于一般的中产家庭,三口之家会拥有居住面积为180平米的独栋房屋,如果采用的是天然气地板取暖加移动电热器,一年的气费要接近2000欧元,电费也要1000欧元左右。所以这不是用户能否承受的问题,而是应该有很多节省空间,并带来巨大商机的问题。

  从供给端看,柏林有几百家可以供电供气的能源公司可供选择。近一年来,天然气公司与电力公司开始交叉经营、互相降价,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销售人员会携带一个专用的IPAD,通过图示来向客户演示、分析其耗电量数据,在有大数据支撑的图表之下,再使用几个流行的能源比价网站,就可以很方便地从近千家供应商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套餐和公司。

  这其实还只是前端销售方面的变化,而在售电公司内部,还有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客户关系管理程序,专门针对客户类型和用电数据做出分析判断,并专门设计何时采取何种方式及销售策略以提升用户体验。

  在技术的驱动下,当越来越多的家电设备连入智能电表后,电力公司的销售人员也会摇身一变,成为能效管理咨询师,告知客户家里的电器耗电曲线如何、省电空间在哪里,同时还会将社区邻居的情况进行比对,促进客户之间比学赶帮超,共同提高家庭能效管理水平。

  大数据命门

  从这个角度来讲,至少在德国已经可以看到能源互联网的雏形显现,实际上这也正是能源互联网的命门所在:大数据分析,或者说智慧数据分析。

  能源既然要互联,那么最大的用处自然是能源数据的综合处理。德国有一家公司开发了“光伏数据记录器”,这种记录器可以组建一个家庭能源中枢,记录发电量、用电量等信息并定期形成报告。这个仪器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安装这种记录器,很快就可以利用互联网商业概念实现家庭之间的能源交换或售卖。所谓能源互联网的雏形,其实早已在德国按部就班的展开,而其中的关键,自然就是数据。

  无独有偶,数据智能分析的重要性一样被中国的创业英雄们看见。“永不言败”的彭小峰1月底推出的绿能宝,号称每人最低1000元的投入,就可获得10%的光伏收益保障。不少人据此做过缜密计算,10%的收益返还几乎已达光伏电站投资的回报保守底线,由此认为这样的能源互联网创新很快就会无功而返。

  但是,如果用互联网的思维来看待,在积累一定的用户数量之后,每个光伏电站的发电数据和客户数据相结合,就可以产生很多增值服务空间,比如对银行的贷款模型支撑,或者对投资用户的投资行为论证等等,而这些很可能才是能源互联网的真正入口所在。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整个体系越来越复杂,即使是在能源这一大框架下,彼此几个主要的商品价格的波动也非常具备可研究性,比如油价下跌对电价/煤价/水价有何影响?对资本市场有何作用?

  而这些在大数据时代恰恰就是能源互联网应该也必须去奠基的。比如那些做了很多年电力营销的人,可能都没见过一个水泥厂的日月年用电曲线是什么样的,同业内销售额大、利润高的公司的消耗曲线和业界后几名有何不同,在夏季用电高峰和冬季供暖周期内企业生产的编排和耗能有何不同——而这些区别,恰恰可以揭示某个行业内在规律和变迁,而由此引申出来的物流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全信息化最优模型,也就有了另一个名字:工业4.0。

  所以真正的能源互联网,其实就是大数据背景下的超个体能源生产和使用分析。而这样的分析所能导出的结论,能否最大限度和某种商业模式结合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本注入,这实际上即是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命门所在。

  谁能抓住机会

  在中国的大环境下,这一命门最终会被谁抓住并最终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电力公司或者将来可能出现的售电公司将成为举足轻重的能源数据服务的引领者。这一方面意味着传统电力公司体制下的营销部门和大客户用监服务将有着根本性转变,同时这种转变也并非是天然的继承和优势积累,而需要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检验。换句话说,虽然我们可以怀有最理性的预期,电力公司背景下的售电单位理应具备宏控电力消费、供暖制冷和能效管理等诸多职能,并可涉及能效管理、电动汽车、智能家居等多种跨专业创新业务。但这种行业引领者的态势并不会天然形成,而是说市场的竞争很可能把具备这些能力的从业者或者公司推向这样一个新的角色,这里面的差别值得细细体会。

  其次, 能源数据分析带来的增值服务与电力公司的售电职能并行不悖。很多人心存疑虑的是,电力公司天然的愿望是多卖电,因此毫无动力去做需求侧管理和节能增效。这种论调实际上不仅陈旧,而且缺乏专业性。一来在更广泛的市场监管体系下,电力公司的效率指标必然和经济效益挂钩,其监管模型不可能简单的仅仅是多卖电这一简陋线性数学模型;二来电力的波动特点决定了多卖电未必是最具经济性的最优方式,在很多时候由于系统调峰调频的需要,灵活用电将比简单粗暴的多卖电带来更多的成本优势。因此我们必须断定,市场开放售电竞争后,智慧能源数据分析将是各企业竞争的法宝。而那个时候谁能胜出就将取决于现在这个阶段谁能提早做准备,因为数据分析的功底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具备。

  再次,能源互联网的产生是大数据背景下能源管理水到渠成的产物,根本无需霸王硬上弓。与新能源企业此起彼伏的对能源互联网这个概念的攀附与炒作不同,传统的能源电力企业在这个大潮即将到来之际保持着超乎寻常的冷静。理论上讲,只要这种冷静并非麻木和漠视,这个几万亿的市场依然会在传统行业手中完成转型,而不会被做光伏的和卖风机的僭越。如果有人以为市场放开了,安装几个风车、几块光伏面板就可以对客户供电,并完成售电服务进而带来滚滚财源,那还真是低估了能源互联网的用场。

  2014年年底,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的专家们在广东、浙江、四川等省级电力公司调研时发现,大部分营销及新能源管理部门的人士对即将出现的挑战和行业转变还缺乏思考。尤其是很多人坦率的提出,手里面有很多的数据,却不知道该如何分析,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对此,我们只能说,数据的占有性并不能保证市场竞争力,只有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并衍生核心价值才可以。而这需要马上行动、未雨绸缪,主动导入客户需求,自然就会知晓如何抓住能源互联网的命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也许需要整整一代人的努力,90后们,也许就是为此而生的。

(作者系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主席)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