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能源互联网价值链还需协同效应
来源:能源圈 | 0评论 | 4058查看 | 2016-03-10 10:05:55    
  能源互联网,可以将其抽象化、简明化,其主要是由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储能、智能电网以及清洁化石能源等版块构成的一个网络。如何基于能源本身不可违背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非常特殊的能源情景现实来重构和定义能源互联网呢?

  笔者认为,能源互联网应当以互联网“开放、协作、融合、对等”的价值观为导向,同时创造性地融合能源先进技术和先进ICT技术来构建一张智慧能源生态配送和消费,并同时包括基础设施和服务运营的网络。在这其中,各个要素都承担着不同的作用,而这正是能源互联网价值链的真正内涵。

  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互联网价值链供给端的龙头,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代。2015年中国光伏的平均成本是一度电0.8元钱,但是8年前这个数字是6块钱,而且有的地方更贵,达到8块钱。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近日提到,2020年要达到一度电0.3元钱,这是比较乐观的预估,但是我们认为可能没有那么乐观,大约是0.5元钱。所以说,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将逐渐成为它的一大竞争力,而不再是其短板。

  十三五期间,可再生能源的装机规模将大幅提升。此外,可再生能源是零边际成本,比如光伏在6-10年后把前期成本回收之后,后面全部是净收益。因此,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互联网价值链的龙头,在带动后面的一系列应用,包括储能、电动汽车、主动配电网、智能家居、智能电网甚至是火电站的智慧运行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有了龙头,就需要有网络。那么,能源互联网价值链的神经网络就是主动配电网。国际大电网会议对于主动配电网的定义是,对分布式能源和智能负荷有控制和运行能力的配电网。其区别于被动配电网的四个主要特征是,其具备一定比例分布式可控资源;网络拓扑可灵活调节的配电网;较为完善的可观可控水平;实现协调优化管理的管控中心。核心就是从无源到有源,现在配电网是无源的,未来在各个配电电压等级都会有电源的接入,形成有源的配电网,同时大量可控负荷接入,形成一个可控的能源智慧消费电网。

  主动配电网还可以支持需求侧管理,而需求侧管理可以有效助力可再生能源消纳。具体来说,电力消费者通过需求侧管理机制参与供需平衡,这样可以有效平缓负荷曲线,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通过协调,可再生能源可以大幅提高利用率,解决波动性问题。

  储能是价值链中的枢纽,因为它发挥的是解耦合作用,通过时间、空间、数量上的解耦作用,来解决我们电力系统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不管是大型储能,还是小型模块化储能,都可以部分,甚至是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说它是枢纽,而枢纽的作用还是回到龙头,可以帮助可再生能源消纳,简单说,就是通过储能“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比较好地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问题。

  电动汽车是能源互联网需求端的龙头,因为电动汽车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用电的方式,如果说所有的交通,尤其是汽车都电气化以后,30%的能量就会从油气转变成电,这就会改变我们生态圈。

  接着是大数据,大数据是能源互联网的大脑。能源的全域互联化将产生巨量数据,而且数据既有独立性,又有相关性。利用这些数据,可以优化发输、配送、存储、调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它还可以基于目前的分析,对于未来进行优化、预测和管理。目前能源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能源行业的数据正在飞速增长。

  最后不得不提化石能源,化石能源是能源互联网的倍增器。其中燃气发电,尤其是在目前气价改革的背景之下,燃气发电的经济效应已经改善,但是还不够,还是要靠协同效应,比如燃气发电加需求侧管理、燃气发电加电动车、燃气发电加主动配电网,通过优化组合来更大价值发挥能源的作用。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一句话就是协同,通过信息的互通,使得价值链得以打通。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