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报 | 0评论 | 4133查看 | 2015-07-08 13:50:00
过去10年, 我国太阳能产业从追赶者到引领者,从粗放式、“两头在外”到精细化、国内市场全面开启,这是我国太阳能产业大发展的10年,也是中海阳从弱到强、自主创新的10年。
从2005年成立初仅局限于离网太阳能路灯,到产业纵贯太阳能光伏、光热开发建设,如今又坚定地布局能源互联网战略,10年来,中海阳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眼下如何布局能源互联网战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中海阳集团董事长薛黎明进行了专访。
坚持发展主轴
中国能源报:中海阳的10年,是中国太阳能产业大发展的10年,中海阳从成立初仅局限于离网太阳能路灯,到后来跃升为大型并网光伏电站EPC引领者,再到今天产业纵贯太阳能光伏、光热电站建设、投资运营、高端设备制造等多个环节,10年间,中海阳每次转型升级,都是出于怎样的战略思考?
薛黎明:中海阳这10年的发展历程,某种程度印证了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历程。
2005年,中海阳资产规模、营收、利润都不大,选择先做离网式太阳能路灯相对风险较小,准入门槛不高,这个选择比较稳妥;2010年左右,企业规模达到数亿元左右,营收也超过亿元,我们进入大型光伏并网地面电站EPC领域,并很快在光伏EPC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一年后,通过在金融市场融资,中海阳决定进军光热领域,成立了成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基地,完成了一次新的产业布局,从“求生存”的阶段进入了“谋发展”的新起点。
如今,我们在一些新的领域,通过超前谋划、科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某个领域的引领者,具体来说,就是在光热领域,以及在传统能源与新兴能源联合循环领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所以要系统梳理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前5年在扎扎实实打基础,后5年通过分析判断发展形势和未来趋势,进行新兴板块布局,现在开始在新兴领域大展拳脚,希望在太阳能领域赢得更广阔、更长远的未来。
中国能源报:中海阳10年中有哪些成功的举措值得借鉴和推广?
薛黎明:中海阳的定位就是太阳能企业,战略就是要成为太阳能领域的专业、创新、多元化的企业。要把太阳能这个战略的主轴坚持好,根扎得深,当然可以在这个主轴之上开枝散叶,实现太阳能产业的多元发展。
在牢牢坚持发展太阳能这个主战略不动摇的同时,中海阳每三年提出一个具体的发展战略, 但并不会谋划太远,毕竟人的判断力有限,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把3年后的事预测好,再提出一个适合公司发展的战略。
要给光热产业纠错机会
中国能源报:相对于光伏,光热发电目前规模还不大,并面临很多现实屏障,包括需要与价格不断下降的天然气、光伏以及配有储能系统的光伏竞争,还有产业链屏障、 政策屏障等,您如何看待眼下光热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薛黎明:太阳能光热发电,已被公认为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朝阳产业。未来太阳能发电行业,大型地面电站,应该由光热发电主导,光伏发电则以分布式为主。光热发电的技术优势,可以很好地和传统化石能源结合起来。在未来的10到20年内,光热发电在煤、常规油气、非常规油气开采、运输领域的联合应用,其市场容量将极为巨大。国内现有光照资源一、二类地区的煤田、油田节能降耗、产能优化就能创造出一个过千亿元的光热市场。
虽然近几年内,光伏发电的绝对市场份额肯定还是大于光热,但光热市场将持续发酵,市场已蓄势待发, 需要不断提升科技集成领先能力,商业化运营能力以及大的视界和战略执行能力。
中国能源报:与国外相比,我国光热发电技术水平如何?您认为目前国内在发展光热发电方面还需要哪些政策扶持?
薛黎明:我国与国外光热发电技术都是刚刚起步,差距不是很大,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在后期工作中,我们需要去摸索和完善,首先要消化吸收国外已经摸索出来的先进经验,去延伸创新。
目前包括很多太阳能企业都在积极进入光热发电领域,中海阳也已建成亚洲唯一一条可生产槽式RP1至RP4全系列产品的柔性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线,但由于光热电价政策尚未出台,使得很多项目无法进入实质运营。
因此,我建议参照光伏标杆电价出台一个针对光热发电的具体电价政策;第二,任何产业在其发展前期,在科研和创新领域,都应该给它纠错的机会,还要给它包括政策和资金在内的大力扶持。
能源互联网有赖于能源的“四个革命”
中国能源报:今年可以被称作“能源互联网年”,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企业特别是太阳能企业将能源互联网升格为企业战略,您如何理解能源互联网?
薛黎明:谈到能源互联网,我想可以借助网络购物来理解这个概念,大家在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网站购买商品时,只要下个订单,就会有人把相应的产品通过物流渠道送货上门,这可以理解为“消费互联网”。能源产品虽然没有办法通过物流渠道传输,但其实也同样可以依靠网络渠道实现销售和管理,从而使能源产品像其他日用消费品一样自由买卖。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通过网络把包括能源调度在内的线上管理系统和线下的能源生产和输配系统无缝对接起来,把互联网的应用从日常消费产品买卖延伸到能源购销领域。可以看出,其中既有线上管理网络,也有线下传输网络,即所谓的O2O模式。能源互联网就是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各类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业界对能源互联网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把能源互联网和电力互联网或者智能电网等同起来,但其实这几个概念并不是一回事,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正,因为能源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而电力只是二次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能源。所以,能源概念远远超越电力范畴,相应地,能源互联网也应该更为宽泛。
中国能源报:您之前谈到能源互联网不可能一蹴而就,您认为该如何使能源互联网真正落地?
薛黎明:能源互联网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刀切,更不能推倒重来,只能是分阶段渐进式实施,而且还有赖于能源的“四个革命”——供给革命、消费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从目前来看,供给革命和消费革命条件相对成熟,也比较容易成功;但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则完全不同,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我预计能源互联网在国内的初步建成至少需要5-10年时间。而基于电力在能源结构中的主导作用,可以先行先试,最早实现网络化。
中国能源报:今年两会时,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互联网+”的概念,同时国家还在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您觉得这些顶层设计是否有助于能源互联网的尽早建成?
薛黎明:我个人认为,能源互联网其实就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能源企业来说,一定要和互联网对接;同时,互联网的功能也不能被无限夸大,它就像是一条高速公路,只是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方法和手段,不仅不能取代实业,而且还必须要通过“互联网+”与实体相结合,否则就只能说是一个空洞的理论体系,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具备任何实际价值。对能源行业来说,现在也是启动“互联网+”计划的最佳时机,企业可以根据能源互联网的建设需要制定未来5-10年的发展规划,通过深入推进和实施“互联网+”战略,促进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除了“互联网+”计划之外,国家正在开展的“一带一路”建设对能源互联网来说也是重要发展契机,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和能源互联网的统筹布局,可以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技术融合,实现线上通讯和线下传输的无缝对接,从而把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向更广阔的区域,大大增强彼此之间的互联互通,当某个地区能源供给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以通过合理调配予以支援,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