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科研力量齐聚柏林 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能源报 | 0评论 | 5369查看 | 2015-12-16 09:41:00    
  德国电气电子及通信技术学会董事长汉斯·海因斯·齐默尔博士指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为未来最大化和最有效开发利用全球可再生能源提供可行性方案,也为远距离输电找到了最佳方案。远距离输电是一种挑战,我们现在也需要更高电压等级的输电技术,中国已经在技术上解决了远距离输电的课题。中国和欧盟的伙伴性合作将会进一步促进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在研发领域,中国是我们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在技术标准方面,合作有很大的潜力。在特高压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合作项目。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合作,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之间的合作是共赢的。中国在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方面的技术和进步,已经能和德国媲美。德国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更高一些,这是我们合作的方向。人类最终摆脱传统化石能源供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这方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空间很大。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中国、世界和欧洲都是有利的。尽管全球能源互联网只是一个倡议,但是在历史上很多倡议最终都变成了现实。20世纪90年代我们几乎没有人想到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但是2015年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挑战,需要时间和技术,但是这一倡议是能够实现的。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指出,中德两国政府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双边合作重点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新能源等方面有着一致的目标,共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目前,中国风电位居世界第一、德国太阳能发电装机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构想,开辟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创新碳减排道路、推动世界能源清洁转型的新思路,已经在国际社会引起积极反响。近年来,中德两国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日益密切,在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方面达成了多项重大共识。加强全球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重大装备领域的合作,将为深化中德两国乃至中欧经贸往来和技术交流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为中德两国能源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第一总经理贝诺·彭泽指出,跨国的电网融合非常重要,德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成功实现能源转型,德国不仅在本国积极实施国内互联,还在欧洲推动洲内互联。可再生能源发电经常出现出力波动,而国家间、地区间乃至洲际的电网互联有助于电网保持稳定。中德在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方面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近年来,中国西部太阳能和风电迅猛发展,而用电需求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就需要远距离输电。中国在输电技术领域积累了很多经验,而德国和欧洲在太阳能发电、风电并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双方可以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柏林工业大学教授凯·斯通指出,欧洲电网正在探索进行电网升级和扩展,以构建欧洲超级电网。为推进欧洲超级电网计划的实施,欧洲开展了“2050年电力高速公路”研究,通过设计合理的电网网架来更好地接纳清洁能源,能够有效满足2050年欧盟的能源和气候政策目标。预计到2050年,电力高速公路有望从欧洲向亚洲拓展。

  ABB公司高级副总裁奥洛夫·海曼指出,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全球二氧化碳减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从传统的±500千伏超高压输电到目前先进的±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输电功率和输电距离分别可以提升到1000万千瓦和4000公里以上。同时,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可以使输电损耗降到很低。从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未来特高压直流输电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可以有力支撑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经过会议研讨交流,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实现世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创新发展,是推进能源革命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平台。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加快“两个替代”。全球能源互联网开辟了全球解决能源、气候、环境问题的新思路,代表了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全球能源互联网建成时,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碳排放可控制在115亿吨左右,仅为1990年的一半,能够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与会代表纷纷指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符合世界电网发展的客观规律。纵观历史进程,世界能源发展呈现低碳、高效、大范围配置的总体趋势,世界电网发展遵循电压等级由低到高、互联范围由小到大、配置能力由弱到强的客观规律。绿色、低碳、环保已成为全球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必将开启能源发展的全新局面。建议尽快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加大推广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积极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社会团体和能源企业等各方加强合作,凝聚共识和发展合力,推动各国共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