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投国核合并组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即将挂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证券报 | 0评论 | 6314查看 | 2015-05-09 13:33:00    
  继南北车合并之后,2015年央企整合再度迎来实质性推进——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下称“中电投”)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正进行合并重组,将组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国电投”)。
 
  据上证报记者报道,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和中电投公司的重组预计5月中下旬完成并挂牌,两公司将合并成立“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据悉,两家央企资产总额超过6600亿元,由此核电行业形成中核、中广核、国电投三足鼎立局面。
 
  自3月19日国家核电董事长王炳华确认两家企业重组消息之后,目前还未传出进一步方案。5月初,国家核电技术新闻发言人郭洪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合并)在按进度进行,暂时没有任何新消息,很快就有正式的消息出来。”
 
  上证报的报道还称,有多个消息源透露,国电投计划5月20日左右挂牌。不过,三大核电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挂牌并不代表完成,后面还有很多事”,包括业务整合等。
 
  据媒体报道,合并流程上,将首先确定新集团领导班子,研究各单位上报的合并方案,再制定整体重组方案,更改集团名称,重组机构及资产,最终形成新的集团。具体将保留两家公司子品牌,中电投核电业务整合并入国家核电。
 
  虽然目前双方公司尚未公布合并方案,但是市场对合并后的竞争格局颇为关注。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显示,与南北车合并致力于海外业务不同,国核与中电投的合并主战场还是在国内,国际业务尚不占优势。中电投与国电投的合并后将在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为主的国内核电市场的竞争中更具优势。
 
  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国核与中电投的主营业务有很大差异:国核主要从事核电的技术研发,而中电投主要是火电业务,同时是国内三家拥有核电运营资质的企业之一。因此,业内认为此次合并的最大的意义在于国产三代核电的研发技术与核电牌照资质的融合。所以两者的合并更多是产业链上的纵向整合。
 
  “国核主要拥有的是技术,中电投主要是资产的运行,放在一块会对对方来说是一种互补。”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核电的主战场还是在国内
 
  对南北车而言,合并主要是避免海外恶性竞争,同时因为国内高铁市场接近饱和,两大巨头所以才意图形成合力,一致对外。然而,对于国核和中电投而言,面向的市场主要是国内市场。
 
  “核电的主战场还是在国内,不像高铁,主战场主要在国外。”厦门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李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的核电远未达到市场的需求,非化石能源占20%的目标还很遥远,而现在核电只占总发电量的2%左右。”
 
  除了要在存量市场上与传统能源和其他新能源竞争、努力提高核电比重之外,核电企业国内市场的增量空间也大为可观。去年底公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但截至2014年底,中国核电在运装机容量为20.3GW(约2030万千瓦),距离5800万千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有业内专家指出,考虑到核电建设周期较长,今明两年必须启动近1000万千瓦新建项目才能实现2020年的目标。因此,不论是传统能源市场还是核电增量市场,核电企业均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在国内市场中,国电投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核与中广核。
 
  据中电投2014年年报,在中电投已投运核电站中,合计权益装机容量2.1GW,占整体在运装机容量的10%;在建核电站中,合计权益装机容量3.7GW,占整体在建容量的13%;中电投的核电发电量大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11%。
 
  然而,中广核不论在在运装机容量、在建装机容量还是核电发电量方面,所占比重都约占50%,而中核也约占40%,远远超过中广投所占的10%的比重。
 
  所以,即便国核与中电投合并成立国电投后,国内核电市场将形成中核广核、国电投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国电投的实力还是远不如其他两家老牌核电企业,在国内中依然将面临着两者较大的竞争压力。
 
  而在国际市场上,核电也不像高铁,具备成熟的技术,合并之后会成为国际主导的供应商,因此也不具备大一统一致对外的条件。
 
  一位不愿具名的证券公司的策略分析师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南北车的高铁技术比较成熟,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技术最好的公司了。而核电技术里还在用ACP1000,是外国的技术。
 
  李宁认为,中国高铁技术已经成熟,这样的合并重组能更好地提高国际市场的份额。但是核电三代技术还有待成熟、另外国内市场空间还很大,都统一起来不利于核电的发展壮大。所以核电要均衡发展,竞争与合作并存,让核电产业做大做强。
 
  虽然现阶段国核与中电投的合并主要是面对国内市场,但是随着核电“重启”与“走出去”,以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的推进,逐步提升了自主研发制造能力的核电企业“走出去”还尚待观察。
 
纵向整合
 
  不止是合并意图大有不同,由于合并双方企业的产业竞争格局不一样,两次合并的模式也大相径庭:南北车主要是同业合并,南车和北车的主营业务都是铁路和地铁等的设计制造,所以南北车合并是类似合并同类项的方式,而国核与中电投更多的是整合上下游的方式。
 
  “可能‘走出去’这方面的考虑会比较少一点,主要还是上下游结合增加竞争力。”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经济学教授陈占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据本报记者查阅国核与中电投的公开资料,中电投主要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核心、有色冶金为延伸的煤-电-铝产业链,并向金融、电站服务等产业延伸。此外中电投是三家拥有核电运营资质的企业之一,其他两家为中核和中广核。
 
  而国核的主营业务是核电的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服务以及电力工程承包和相关服务,并不具备核电业主资质。
 
  “国家核电在现有的情况下,如果不拥有业主资质,很难做到技术产业化,而中电投,虽然有资质但没有开发的能力。所以两家合并,一是提升三代核电的品牌能力,整体提升核电技术水平;二是让设计、研发、运行一条线纵向一体化,改善能源系统,使之可以辐射出去”,李宁对本报记者表示。
 
  陈占明认为核电重组的意义在于降低成本,与国内其他能源竞争。“核电在发电小时和标杆电价上已经有优势,比如可以优先上网,也实行了标杆电价。”陈占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但是如果要进一步开放市场,要与火电竞争,或者与有补贴的清洁能源新能源竞争,就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把计划、设计、产业统合起来,实现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整合难度低?
 
  不同的重组模式也带来了重组过程中的不同困难。受访业内专家认为纵向一体化的整合难度较横向整合较小。陈占明介绍,中国的央企重组基本上都是从上往下推动,如果有困难也只可能是体制内的困难,比如机构的合并,人事的合并之类。
 
  “因为业务上,这两家(中电投、国核)是互补的,运营和技术研发的业务应该不存在太多的合并困难。”陈占明说,“它不像中石油中石化,或者南北车,业务功能一致,就需要部分合并,部分拆分,还有人员的转移与流动这些(相对比较麻烦)。国核与中电投顶多是有一些相同的职能部门会合二为一,只限于相对重合的那些,但大部分不会,不同的业务并起来就行。”
 
  人事合并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两家企业的高层存在交叉。如国核董事长王炳华在2002年至2007年期间担任中电投总经理,对中电投十分熟悉。这也是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两家企业合并将会顺利的原因之一。
 
  2007年国核成立之后,王炳华受命担任国核的董事长。而在他离开中电投时,正是由现任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接替他的职位。另据媒体报道,国核董事长王炳华和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共同担任联合重组小组的组长。而由于1951年生人的陆启洲临近退休年龄,国核现任董事王炳华被传很可能出任新公司的董事长。
 
  “在人事方面,领导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