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 0评论 | 3445查看 | 2016-07-05 10:13:00
花旗银行日前发布报告称,未来10年,全球绿色债券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此前表示,2016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望实现3000亿元,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底,2016年国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已经突破500亿元。尽管从绝对值上看总量并不大,但由于其“绿色”属性,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上周五,由中央结算公司主办的“金融街十号论坛”上,来自行业自律组织、银行以及券商多位专业人士认为,绿色债券市场空间巨大,但目前来看,发行企业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发行主体并不特别积极,投资者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如何让绿色债券供需双方愉快“玩耍”呢?业内人士在论坛上提出了很有操作性的建议。
从发行规模来看,以银行为发行主体的绿色金融债券从融资规模和利率水平较之非金融债券都略胜一筹。对于此现象,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由于绿色金融债普遍发行规模较大,能够实际起到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而较之于绿色金融债发行的积极性,非金融绿色债券发行的积极性似乎不如预期。
国开行资金局债券承销二处处长吴之雄表示,包含两个原因。一是相较于绿色债券,绿色贷款具有融资期限和利率的双重优势。以民企协合风电光伏发电项目为例,贷款期限都在8年以上,部分可达10年以上,而3亿元、3年债券销售都比较困难。此外,同样的项目,银行贷款利率往往基准最多上浮10%;而这个企业发行3年期绿色债券利率都超过6%,要是发10年的,即使是项目收益债,估计至少8%以上,而且卖不出去可能性极大。二是绿色债券由于其特殊性,额外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和时间成本。企业绿色债券仅在理念设计和资金使用要求上有别于普通债券,但在评估认证、材料审核和信息披露等方面远高于债券,特别是评估认证需企业自行付费完成,额外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和时间成本。
从投资者来看,会否因为债券绿色特性而格外青睐之呢?“从我参与的三只债券的询价过程看,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在目前国内资本过剩、资产荒的背景下,资金难寻去处,低层级融资平台债券都抢的一塌糊涂;同时很多金融机构都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自己的绿色情怀和支持绿色发展的坚决态度,但这并不代表这些机构会因此加大绿色债券投资力度,更不表明他们会因此降低投标利率。”吴之雄表示。
究其原因,吴之雄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首先,资本天性是逐利的,一个现金流良好的普通项目,哪怕略有环保瑕疵,和一个现金流一般的绿色项目,大部分机构可能会选择前者。其次,国内机构绿色意识总体上还是不足。第三,对具体负责投资的交易员而言,风险收益匹配才是王道,情怀还是换成BP比较好。
那么,如何才能让供需双方在一起愉快的“玩耍”呢?在业内看来,只有充分调动供需双方的积极性,才能避免绿色债券落入“雷声大,雨点小”的窠臼。既然依靠市场难以解决问题,那么就需要政府出马。但行政干预肯定不行,比如给特定投资者下绿色债券投资限额等,这不符合市场规律;政策引导才是上策。
吴之雄认为,要加快绿色债券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发行人融资成本和投资者风险的问题。监管机构各自在职权范围内,尽最大可能出台了些“干货”,比如绿色金融债券可以按照规定纳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抵质押品范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绿色金融债券的流动性,降低了发行成本;比如发改委明确“已获准发行绿色债券的绿色项目,且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条件的,将优先给予支持”。
降低融资成本方面,财税优惠是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包括价格补贴、贴息、减免税收等。但交易商协会市场创新部徐光坦言,按照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下,很难对某一项金融产品的发行和投资给予额外一个外围的补助,因此这个层面就没有办法来给予实际经济利益优惠。
对此,有与会人士表示,财税优惠确实短期内很难落地。目前相对靠谱的办法,一是借鉴绿色金融债,将绿色信用债券按照不同评级标准、不同折算率纳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抵质押品范围。二是将按照绿色债券投资比例或规模,作为相关机构在市场评价、准入等方面的参考指标。
此外,绿色债券可持续性取决于所投资项目可持续性,如果不具有商业可持续性,就不可能具有风险收益比的吸引力。“从光伏行业的补贴政策经验来看,该行业一度恰恰由于政府补贴、政府的有型之手介入过多、准入门槛不严,所有人都是到这个行业里面来,等着政府补贴落自己口袋里面来,造成了行业的乱象。”中国农业银行资产管理部固定收益投资处处长孙建坤表示。
孙建坤建议,可以主要从两条主线开展政策支持:第一个建议是绿色债券投资项目收益让渡给绿色债券投资人。例如推进国家发改委文件中提到的税收减免政策能够落实。第二个建议是对于投资人补充增加一些对环保责任或者社会责任的考量,使其更有动力关注这类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在降低债券风险方面,有业内人士认为,相关政策鼓励措施短期内同样很难落地。比如鼓励地方政府成立专项担保基金,且不说各地意愿,但依靠地方财力,基金规模和增信效果很有限,而且分散成立,会造成资金浪费;但若由中央政府成立,又会出现前面财税优惠一样的问题和顾虑。
“目前可行的办法,一是把既有政策更好落地,比如新能源补贴、优先上网等问题,这是最基础的。二是适度放松担保公司担保绿色债券的杠杆倍数。三是发展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通过资产分散化、产品结构化等方式实现内部增信。”上述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