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清洁能源路线难以为继 走出困局道阻且长
来源:期货日报 | 0评论 | 3326查看 | 2017-03-16 13:31:00    
       德国持续近20年的清洁能源路线目前已经较难为继,虽然德国政府仍以自信态度示人,但背后的困局却无法遮掩。德国能源转型能否继续,欧洲的清洁能源战略能否在美国页岩气革命影响下再次转型,仍需要时间来验证。

  欧盟委员会6月4日宣布,欧盟将从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其中前两个月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若未能在8月6日达成解决方案,反倾销税将最终提升至47.6%。持续9个月的反倾销调查就此尘埃落定,虽然欧盟此举于己于人皆不利,下游行业也表示强烈反对,但其仍强行推行,令人不满。不过在此次反倾销调查中,德国作为最先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的光伏企业的所属国,却对欧盟的反倾销提出了较强烈的反对意见,态度耐人寻味,背后也透露出其能源转型战略的困局。

  德国虽然长期以来一直以科技密集和环境友好型国家示人,但由于拥有庞大的经济总量,依旧是全球第五大能源消费国,同时因受制于资源贫乏,德国还是第四大油气进口国。能源和石油问题一直都是德国难以绕过的核心问题,对德国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一战”时,德国西线陆军统帅鲁登道夫就曾表示石油供应是德国战事的最大制约。“二战”时希特勒也曾称“如果我无法得到足够石油,我就不得不结束这场战争”,以至于战后众多评论将德国在战术上的最大失利归结于石油供应的短缺。

  或许真的是出于对德国获取石油的担忧,或许也只是为了便于控制战败国,“二战”之后,在以美英法为主导的国际石油市场中,两大战败国德国和日本一直被排除在外。而全球前50大石油公司中,德国和日本一家都没有,连西班牙(莱普索尔)、荷兰(壳牌)和匈牙利(MOL)等欧洲非核心国家都拥有强大的石油公司和相对稳定的石油来源,德国却只能完全依赖于市场价格获取不同周期的供货合同,其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影响力也接近于零。这一方面造成国内燃料成本高企,近10年德国汽油零售价格不仅高于美国140%,还高于邻国法国近5%,即便是以不含税的净价来看,德国汽油价格仍高于欧盟平均价格近4%,这与德国在欧洲拥有的第二大炼油产能形成鲜明差异;另一方面,德国在面对国际原油市场的重大变化时应对能力偏弱,在石油危机中受到的冲击也明显大于同期的周边国家。

  因此,如何摆脱能源对外的高依赖度,维持能源供应以确保经济能够稳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历届德国政府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1990年10月,两德合并后,为了应对经济总量扩大同时伴随的能源消耗爆发增长,德国政府在1991年1月颁布了《电力入网法》。这是德国第一部可再生能源法规,规定电网经营者需优先购买风电,继而有力地促进了德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在此后的20年内,德国的风电发电量增长了460倍,装机容量占全球近11%,成为名副其实的风电第一大国。

  此外,虽然德国和日本一样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然而70年前那场战争所划定的国际政治格局至今仍难以被突破,即便是在苏联解体已经20多年、东西德也早已化作历史的今天,德国想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依旧困难重重,其国际地位也只是略微强于日本而已。作为欧洲第一大国,却从未在欧盟中获得领导地位,此次欧盟对中国的光伏反倾销,德国虽持续反对,却毫无用处,这一切都令德国政府不满。

  而从全球角度来看,无论是IMF、OECD还是联合国,德国都从未能够进入领导核心。德国不仅在全球政治、外交和军事方面基本没有任何影响力,在自家后院的中东北非事务中,也基本没有存在感。对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虽然德国一直是西方社会中最大的反对者,但美国根本不予理睬;对于利比亚战争,德国被排除在外;伊朗制裁中德国也只能以“P5+1”的形式变相参与。

  因此,德国与日本一样,也一直谋求在经济发展之外,获取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从近50年国际局势的演变来看,一直与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都息息相关的市场显然只有一个,那就是石油市场。但是一直被排除在这一市场之外的德国,显然无法通过石油和能源来谋求全球影响力,那么唯一的办法自然就是再造一个市场并成为主导者,这样,最适合的自然只有新能源了。也因此,自2000年以来,能源转型以及相关问题就一直是德国外交的核心,目前仅德国外交部内部,专门负责能源外交的工作人员就有40多人,其对能源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