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PPLAZA第二期会员巡回调研•走进AGC旭硝子特种玻璃(大连)有限公司
CSPPLAZA光热发电网讯:9月5日,大连,一条设计产能为700吨/天的浮法玻璃生产线正在正常运转,但在约两分钟的时间内,记者亲眼看见出炉的10多片玻璃直接被卸入废料槽内成为一堆碎片。
这一幕发生在AGC旭硝子特种玻璃(大连)有限公司(简称“AGC大连”),当日,CSPPLAZA第二期会员单位巡回调研第一阶段第九站来到这里。AGC大连总经理赵彬、副总经理杨继宏等接待了调研团一行。葛洲坝集团装备工业有限公司、上海洛丁森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CSPPLAZA会员单位随团调研。
图:调研座谈会现场
赵彬在此间举行的调研座谈会上表示,“我们的企业准则是:我们每次都准时提供完全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或服务。我们致力于工作各方面的持续改善,并且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以达到客户完全满意。”
也正是基于这种企业发展理念,才有了上述那幕场景,由于那些玻璃经过在线检测设备时被认定为不合格产品,即刻进入销毁程序,以确保进入市场的均为高品质产品。而这,仅仅是AGC大连追求最高品质的一个缩影。
作为光热发电的核心原材料,超白玻璃原片直接影响着反射镜的性能,进而影响着电站收益。AGC大连即是这种超白玻璃的生产厂之一,其拥有年产光热发电用太阳能超白玻璃2GW的生产能力。
在国内光热市场兴起的这几年,AGC大连在全球光热市场累计斩获订单已超890MW。特别是在国内市场,基于地域优势,其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商业化光热电站的反射镜超白玻璃供货订单,包括多个首批国家光热示范项目和多能互补项目(见下表)。
而在AGC集团层面,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完成的光热发电装机量约5.13GW,这其中采用AGC超白玻璃的反射镜占全球光热装机的比例不低于60%。
这一傲人的市场业绩根源于AGC集团和AGC大连对高品质产品的持续追求,高品质超白玻璃原片对光热电站收益有明显正向影响。
高透过率带来高电站收益
杨继宏介绍称,光热发电对太阳能超白玻璃的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首先是太阳光的透过率,太阳光全光谱透过率每提高1%,将显著提高光热转换效率,提高电站收益。
以国内一个50MW的槽式光热示范电站为例,超白玻璃全光谱透过率每额外提升1%,反射镜的反射率可提升1%~1.5%,该槽式电站在其25年的寿命中,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获得的额外收益可达7200万RMB。
而在相同的发电量情况下,采用高效超白玻璃则可以明显减少镜场面积和初期投资成本。以一个槽式电站为例,采用了反射率高1.5%的反射镜可以减少镜场采光面积10550平方米,而这大约相当于节约槽式集热器投资成本1700万。
单单的一个透过率,对光热电站的收益就将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由此不难理解选购高品质超白玻璃产品的重要性。而在当前的国内太阳能超白玻璃市场上,AGC大连超白玻璃产品的光学性能表现始终处于领先地位,4mm超白玻璃的全光谱太阳能透过率批次平均值可达91.0%以上,采用这种超白玻璃生产的反射镜的反射率超过94.5%。
强耐候性和超低自爆率加持
光热电站多选址于自然环境恶劣的西北部地区,要在此环境条件下运行超过25年,风沙、昼夜温差、极寒、盐碱环境等都对超白玻璃的耐候性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此环境下长期运行,反射镜的透过率会发生衰减,反射率会降低,进而严重影响集热效率。
AGC大连特殊的玻璃窑炉,附加采用优化的原料配方,大幅提升了抗风沙能力,保证了极好的耐久性,能够在大温差、多风沙、雨雪等恶劣气候环境下长期使用且始终保持较高的透过率,显著延长反射镜的使用寿命。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点是钢化反射镜的自爆,硫化镍杂质是造成钢化反射镜自爆的根源。硫化镍是一种晶体,存在两种晶相。硫化镍在379℃时发生相变,从高温状态的α-NiS晶相转变为低温状态β-NiS晶相时,这种转变伴随着体积膨胀2%~4%,且表面粗糙。如果这些杂质是在钢化玻璃张应力区内,体积膨胀超过应力极限就引发自爆。
据统计,当前玻璃行业的自爆率平均水平在3,000ppm(千分之三)左右,一个50MW的槽式光热电站,钢化镜场中会有1500~2000平方米的镜子处于高自爆风险中。反射镜的自爆不仅会损伤集热管,还有造成人身伤害的风险。而通过精细的原料控制,使硫化镍及其他杂质的含量大大降低,AGC大连产品的自爆率仅为2ppm(百万分之二),接近极限值。
表:AGC大连产品的硫化镍含量检测数据
另外,其独特的玻璃窑炉设计,加上先进的工艺控制,使AGC生产出来的太阳能超白玻璃在下游工序更易加工,从而减少翘曲和光学变形,保障高反射率和改进聚光精度、面型精度。
对于超白玻璃这样一项传统产品,AGC大连并未停止持续创新、追求更高品质的努力。杨继宏透露,“AGC大连并未止步于眼前优异的产品性能表现,目前,其已成功开发了一种革命性的创新的太阳能超白玻璃生产技术,可以突破反射镜银层的理论反射极限,进一步提高反射率0.5%以上,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考虑适时推出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