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获悉,近日,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新一轮征求意见稿印制并正式下发给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将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消纳。
新能源行业期盼近十年的配额制,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前进值得肯定,但十年都酝酿而不出的配额制,究竟经历了什么?难产的症结在哪里呢?
十年酝酿,仍未落地
在我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基本含意是,在地区电力建设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需保持或占有一定的比例。使与配额比例相当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可在各地区(各电网)间交易,以解决地区间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差异。
早在2009年,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就已被正式提出,此后经多次公开征集意见,但最终都是难以有实质性的“落地”,可谓是一波三折。
配额制的落地之所以如此艰难,与我国的能源结构和各方博弈关系。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并以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能源电力体系。可再生能源作为后来者,虽然有着环保优势,但是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短时间撼动传统化石能源的地位。因此,对能源配额进行强制分配,被认为是有碍于能源结构稳定。
但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发展需要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规模的大跨度发展,配额制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而为配额制铺路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先于配额制,于2017年2月份正式出台,并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开展认购工作,认购价格按照不高于证书对应电量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贴金额由买卖双方自行协商或者通过竞价确定认购价格。
在绿证制度出台的一年后,2018年3月,国家能源局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可再生电力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根据该文件,未来国家将对各省级行政区全社会用电量规定最低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比重,能源主管部门按年度制定各省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指标,进行监测、评估和考核。未达到配额的相关行政区域和市场主体将受到惩罚。可再生能源配额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配额”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
再至半年后的昨日,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新一轮征求意见稿的印制下发,将配额制的落地步伐,又一次向前迈进。
配额制现今的难点和讨论重点
华夏能源网查阅资料发现,早在今年6月底,国家能源局就计划公开发布配额制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但却被迫取消。关于取消的原因,是在第二版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可再生能源补贴强度的新增内容,引起了业内的巨大反应。
原计划的第二版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将可再生能源强制配额与绿色证书相结合,并且按省份划定了风电和光伏的最低保障利用小时数,在保障利用小时数之内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给予全额补贴,保障利用小时数之外的发电量不再获得补贴支持,但发电企业可以获得绿证并且出售获得增量收益,但金额不得超过原先的补贴数额。
这一新增规定,意味着新能源企业的发电量能够获得的补贴,在除去保障利用小时数之外,只能依靠出售绿证来换取,并且上限不超过原来的补贴数额。故作为盈利重头的保障外部分收益,将大大受损并且面临变现难的问题。
而我们看看绿证制度在实施一年多以来的成果如何。华夏能源网对中国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截至2018年9月19日,共有2034名认购者认购了29766个绿证。乍一看,数据还不多,但细思则恐:
目前,绿证认购平台上的累积光伏挂牌量为238854个,累计成交量仅为151个!成交率为万分之6.3;累积风电挂牌量为4818346个,累计成交量为29615个,成交率为千分之6.1。成交率可谓非常之低。
配额制作为缓解和代替国家进行可再生能源补贴的一种方式,与绿证制是相互结合的关系。绿证交易的惨状,间接折射出目前可再生能源配额制面临的最大问题,那就是市场认可度底,收入难以保证。因为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和风电,目前而言,其稳定性和发电成本,相对于煤电都处于劣势。即使强行进行配额,利用率和消纳率也难以保证。
并且,由于风电绿证的成交量达到了光电绿证成交量的196倍之多,会导致社会资本从光伏行业向风电行业倾斜。这些现实问题,新的配额制征求意见中,也要有应对规则,防止可再生能源结构的失衡发展。
本次9月18日发布的配额制征求意见,目的和重点依然会放在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上,并且在绿证交易制度的配合下,可能会适当增加一些可再生能源基金的补贴。然而增加适当的、领取困难且有拖欠风险的补贴,仍是难以解决可再生能源企业现实中面临的运行困境。所以,配额制的强制比例、可实现途径、稳定的收益保障等方面,也是配额制要严格明确并规定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