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能源生产总量不足消费总量的一半,中日韩三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80%。东南亚有6500万无电人口,2.5亿人仍在使用薪柴、木炭做饭取暖……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东北亚东南亚地区的能源发展面临着需求增长旺盛、供给形势严峻、化石能源比重过高、跨国输电能力不足等方面的挑战。
10月16日,东北亚东南亚能源互联网发展论坛召开,来自东北亚东南亚及其他地区20多个国家的450多位嘉宾齐聚北京,就如何加快构建东北亚东南亚能源互联网,如何有效保障区域内各国电力供应,加快清洁转型,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
互惠共赢:投资近5万亿元创造3000万就业
近年来,东北亚东南亚能源需求增长旺盛。2015年,两个地区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6亿和9亿吨标准煤,分别占到全球的14%和5%,预计到2050年其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增加7亿、9亿吨标准煤。
而相关地区的能源供给形势却十分严峻,尤其是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带来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水土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数据显示,2016年,东北亚东南亚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为90%、74%。
在并不乐观的供给形势下,东北亚东南亚跨国跨区的输电容量只有150万千瓦和550万千瓦,仅占到整个装机容量的0.2%和2.7%。而在欧洲,早在2015年各国就已经共有跨国电网线路355条,欧洲电网各成员国间交易电量已达449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2%。
“东北亚东南亚能源互联网建设投资分别为2.7和2.1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和上下游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000万个。”针对东北亚东南亚能源问题,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表示,构建东北亚东南亚能源互联网将为区域各国发展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
“不同的国家有不一样的资源禀赋和发电形势,多元性使得我们在抓住机会的同时也会面临挑战。”全球能源互联网专家、可再生能源协会执行董事会主席托马斯·卡博格在会上表示,有关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企业和高校应充分发挥作用,联合开展规划研究,在大容量海底电缆、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高效清洁发电等技术领域创新突破,建立项目开发、电力市场、电网运行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一批经济性好、示范性强的清洁能源和跨国联网项目尽早建设,早日发挥作用。
事实上,加强地区能源合作与互联互通已得到有关国家政府的支持。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明确表示,实施东北亚超级能源圈电网项目的设想非常有现实性。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上,蒙古国总统哈勒特马·巴特图勒嘎在发言中呼吁,“共同启动东北亚超级能源圈电网项目的实施,为地区各国提供电力”。
远景规划:构建“三环一横”“三基地七通道”
论坛召开当天同步首发的两份规划研究报告《东北亚能源互联网规划研究报告》《东南亚能源互联网规划研究报告》为东北亚东南亚地区清洁能源开发与电网互联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
《东北亚能源互联网规划研究报告》显示,构建东北亚能源互联网,总体思路是加快区内清洁能源开发,构建环渤海/北黄海、环日本海、环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横向联接蒙古国南部至中国华北的“三环一横”跨国联网通道,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多能互补”的格局。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向记者介绍,根据清洁能源资源特性、分布和开发的条件,东北亚清洁能源基地的开发布局将重点规划开发东北亚热诺河和黑龙江阿莫尔河两个流域的水电基地,俄罗斯、萨哈林岛、蒙古东南部和中国的华北东北地区的19个风电基地和蒙古南部戈壁地区的5个太阳能基地,总开发量9.9亿千瓦。
由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与联合国亚太经社委、东盟能源中心联合研究发布的《东南亚能源互联网规划研究报告》则显示,构建东南亚能源互联网,需要重点加快建设“三基地七通道”,即开发中南半岛北部水电、西南部风电及太阳能发电,加里曼丹岛水电3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中南半岛至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至中南半岛、爪哇岛、菲律宾4个区内跨海联网通道,以及向北与中国、向西与孟加拉及印度、向南与澳大利亚3个跨区跨洲联网通道。
“以加里曼丹岛为例,因其拥有丰富的铝土矿、水电等资源,按照‘产业集约化、能源发展清洁化、能源出口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构建电力外送通道,可实现”电-矿-冶“联动发展,满足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隽向记者表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清洁发展的载体,构建东南亚能源互联网是东南亚清洁发展的关键。
据了解,跨国互联工程也正在东北亚东南亚地区加紧推动。去年12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与中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韩国电力公社共同签署中-韩联网工程合作协议,三方同意在蒙-中-韩-日项目框架下首期推动中-韩联网工程,开展进一步研究,协调推动项目有关工作。今年3月,中缅孟电力互联互通部长级会议在缅甸内比都召开,三国共同决定成立联合工作组,开展中缅孟联网工程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