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发布者:lzx |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 0评论 | 3191查看 | 2019-09-20 10:02:40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时刻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当其时,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更是我国电力工业在转型发展关键期深刻践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发电装机、电网规模等多项指标已稳居世界首位,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电力行业应肩负起应有责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在努力确保“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全面实现的同时,加强系统性、前瞻性研究,尽早谋划“十四五”及中长期电力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找准行业发展方向,着力推动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


近期,国家电力规划研究中心对照党的十九大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从规划和发展的角度开展了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以下对新时代我国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趋势研判:


趋势一:电力在能源的中心地位不断提升,促使保障电力安全成为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核心要素,是电力行业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时代变局之下,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要聚焦重点,抓纲带目,着力防范各类风险挑战内外联动、累积叠加,不断提高国际安全能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同时,我国用电量已居世界首位、体量巨大,年净增量十分可观,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国电力需求增长的深刻影响:一方面,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发生历史性转变、向后工业化阶段不断迈进,我国用电增长将不会再出现前一阶段长期两位数高速增长的现象,2025年、203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预计分别为9.4万亿千瓦时、12.2万亿千瓦时左右;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以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用电、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用电,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居民生活用电将逐渐取代高耗能行业用电,成为拉动我国用电需求增长的新动力。预计到2035年,我国三产及居民用电量占比将上升至40%左右,二产用电比重仍将保持在接近60%的高位。


面对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电力工业保障平稳供应的任务仍然繁重,电能在消费侧的比重也将逐步提高,推动电力在能源领域的中心地位逐步提升,电力安全保障也逐渐成为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核心要素之一:一方面我国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于补充我国油气短板具有重大意义,电力工业责无旁贷。2018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4%左右;另一方面,在能源的终端消费环节,如汽车、采暖、港口岸电等,因地制宜的用电能替代油、气、煤炭消费,不仅可以改善环境,更能进一步补充油气供应缺口,也是新时代电力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电动汽车、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将步入更高水平电气化时代。预计到2035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35%左右。


趋势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引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电力行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依靠,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据统计,我国90%左右的非化石能源须先转换为电能方可开发利用,因此,电力工业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主战场,客观上起到了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电源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稳步提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践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成果。未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仍将是电力行业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预计2025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将达到28亿千瓦,2035年达到38亿千瓦。其中,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未来增量较大,预计2025年可达到7亿千瓦以上,占比达到27%左右。2035年达到12亿千瓦左右,占比32%左右,但目前受制于技术等诸多因素,新能源因其间歇性、随机性及能量密度低等性质,还不足以作为基础能源支撑我国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所以,从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战略角度出发,客观上还需要发展一批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支撑性、基础性电源。2020年、2025年、2035年,水电开发规模预计将分别达到3.4亿千瓦、3.9亿千瓦、4.2亿千瓦左右;核电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0.52亿千瓦、0.8亿千瓦、1.3亿千瓦;煤电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11亿千瓦、13.5亿千瓦、14亿千瓦左右。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且价格机制尚不完善,天然气发电存在较大不确定因素。


趋势三: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创新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是电力行业贯彻落实科技强国重大战略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战略目标上,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总牵引,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步走”目标,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呼应、高度契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此次革命基于新一代通信、人工智能、新材料及新能源等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是全方位、全面的革新,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我国要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在这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领先地位。电力行业作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天然享有和承担着超前规划发展的义务和责任,必须抢占鳌头,依托电力系统固有技术基础,加强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动电力创新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大放异彩,切实贯彻落实科技强国重大战略。


近年来,随着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发展,具有地理位置分散、随机性强、波动性大、弱可观性和可控性的各类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依托传统电网物理架构,将分散在电网的各类资源相聚合,实现动态优化组合、保证供需的实时平衡,最大限度地接纳分布式电源。电力需求侧管理也正逐步向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方向转变。未来一段时期,“云大物移智”等前沿科技,与能源电力系统深度融合后可显著提高电力系统运行质量和效率,催生电力智能化、电力物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为电力系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


趋势四:探索全球能源治理新模式,加强国际合作,是电力行业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总书记形象地比喻,“一带一路”就是要为我们这只大鹏插上翅膀,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我国拥有世界领先的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就如同是大鹏羽翼上的一根羽毛,坚持开放包容、分类施策、合作共赢原则,在新时代始终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推我国电力“走出去”,将能源电力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导产业和明星领域。


近年来,我国对外核电、火电、水电、新能源发电及输变电合作不断加强,投资形式日趋多样,带动了我国标准、技术、装备、金融“走出去”。当前,我国已经与30多个国家成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与有关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建立能源合作机制近40项,签署能源合作文件100余份。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推行,在咨询、项目建设、投资、装备制造、科技研发等方面,电力国际合作均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领域。经测算,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均用电水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带来新增装机的潜力接近10亿千瓦;若达到我国人均用电水平,带来新增装机的潜力约18亿千瓦,相当于我国全国的装机规模;若达到发达国家(以德国为例)的人均用电水平,带来新增装机的潜力可高达48亿千瓦左右。


回顾过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述指引下,全国能源行业持续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取得显著成效,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加快,能源惠民利民水平显著提高,资源区域布局逐步优化,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未来还要加强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深刻认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安全新战略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坚定不移把能源革命引向深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能源电力发展道路,坚持以能源安全新战略为统揽,坚持清洁低碳的战略方向不动摇,坚持多元保障的安全方略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的战略不动摇,坚持还原商品属性的原则不动摇,坚持不断扩大开放的方针不动摇。我们有信心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努力开辟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广阔未来。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