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走过6个年头,践行互联互通的过程中,中国也在与沿线国家乃至国际社会携手,开展更高水平的区域合作,共同落实生态文明、《巴黎协定》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以绿色为底色中,如何推动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为各方绿色发展带来了哪些新机遇?10月29日,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平台第四届论坛上,“绿色”“分享”频频出现,也成为回答以上问题的关键词。
繁荣和绿色需兼顾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然而绿色发展中的绿色和发展既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转化和促进的。“如果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就认定高投入、高消耗、强刺激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那么经济越发展,污染和排放越高,生态越退化,后期不仅需要为生态环境恢复付出巨额代价,还可能为其他国家尤其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带来严重的外部损害。”有业内专家严肃指出。与会多位专家认为,打破绿色和发展之间矛盾循环的关键还在于把握住发展的硬道理。
早在2007年,中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进入碳排放缓慢增长的时代,排放量大的工业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复杂。我国已在国家层面明确了2030年左右碳排放尽早达峰的目标。“发达国家要在2050年达到近零排放或者零排放。对于中国来讲,我们也应该尽量把碳排放峰值提前,为其他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给予更多碳排放空间,促进他们经济发展。这对中国是一项很重要的义务和挑战。”“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平台核心组专家、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杨富强表示。
与会专家还建议,在当前已经提出强制性环境要求的基础上,还应当坚持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技术创新,通过碳排放权等绿色金融市场机制,鼓励资金向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部门聚集。
中巴合作经验可供借鉴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和巴基斯坦在能源等方面的合作成为典范。巴基斯坦计划发展和改革部长巴赫蒂亚尔曾表示,由于巴基斯坦电力短缺,国际投资者一直不愿来到巴基斯坦。“在那个艰难的阶段,巴基斯坦‘全天候的朋友’中国挺身而出,在中巴经济走廊的框架下投资巴基斯坦电力行业,帮助巴基斯坦走出能源危机。”他回忆道。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之一。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结合在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工作组的经历,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总结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编制规划,第二个阶段是签署政府间协议,第三个阶段是企业签署合同,第四个阶段是搭建协商平台,实现产业与金融机构的融合,第五个阶是双方及时沟通进度和协调解决问题。
张玉清具体介绍说,编制规划阶段,巴方最初提出建设装机规模为2000万千瓦,中巴双方技术支持单位通过近半年的沟通协商,修改达成了较为合理的建设规模目标。通过政府间协议,巴方对中方企业的项目执行提供了保障条件。签署企业合同时,政府间协议中的条款可以纳入其中。提供融资的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从初期就介入,企业签署合同之后,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提供绿色融资通道,缩短了评估时间。国家能源局和巴基斯坦水电部分别牵头形成定期协调机制,就项目进展、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并协商解决,根据巴方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既考虑近期又考虑长远,对规划目标达成共识。
沿线国家期待中国共享技术和投资
“东南亚人均碳排放量很高,东盟是全球第六大经济体,所以东南亚在未来的减排中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菲律宾清洁能源投资促进会国家主任Marlon Joseph Apanada认为,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中,东南亚区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9月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前的媒体沟通会上,联合国代表指出,近年来东南亚地区碳排放量不断增长,东南亚各国需尽快结束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2020年起逐步淘汰所有燃煤电厂。煤炭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已不再是最经济廉价的能源,并敦促各国政府考虑其他可再生能源。
Marlon Joseph Apanada注意到,越南屋顶光伏市场至少在两年之内增长了150兆瓦,但是菲律宾在十年中规模还只有20兆瓦,需要通过相关政策来支持菲律宾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发展。“另外海上风电也可以进一步开发,我们希望通过国际合作来共同分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相关经验。”他表示。
包括东盟等海外地区的很多光伏和风电设备是“中国制造”。中国是基建大国,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近年来中国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合作的模式已经逐步由过去的工程承包为主向以目标市场为导向的对外投资和投建营一体化发展。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9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6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00.4亿美元。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防控和解决需要大量绿色资金支持。据估算,气候危机可能的资产损失达40万亿,如大部分发达国家在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一带一路”沿线将成为全球排放的主力,保证其绿色发展将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强有力保证。此外,“一带一路”绿色投资也是防范中国参与主体金融风险的必要,同时也将为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商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