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近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严禁擅自扩大投资界面和超标准建设;严禁超过核价投资规模和范围安排投资;严禁过度追求高可靠性的“锦上添花”项目;不得在投资计划外安排输变电资产租赁;不得以投资、租赁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开展电网侧化学储能设施建设;不再安排抽水蓄能新开工项目;亏损单位不再新增投资。这一被业内称为“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一经发布,立即引发行业热议。
“《通知》改变了国网过去投资的盲目性和无效性”“围绕电网的饕餮盛宴终于要结束了”“国网版去基建开始了”“国网开始转型自救”……各种声音议论纷纷。
今年投资将现大幅下滑
从宏观层面看,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电力行业去产能的双重作用下,从2015年开始到2018年,全国电力投资规模已连续四年呈现下降趋势,年均降速为3.8%;而与之相反的是,电网投资基本持平,2018年,电网投资5340亿元,已连续四年保持在5000亿元以上的水平,连续5年高于电源投资。
2018年电网投资的一个特征是,电网投资的线路工程单位造价出现小幅上涨。国网能源研究院数据显示,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征地难度上升,以及政策因素和市场供需因素,各电压等级的线路工程单位造价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000、±800、750、500、330、220、110kV线路工程单位造价同比增加6.35%、5.00%、6.32%、6.32%、6.50%、6.79%、4.63%。
中电联近日发布的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今年的前三季度,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953亿元,同比下降12.5%。
记者梳理发现,从2012年到2018年,电网投资均未低于3600亿元。而今年电网投资金额很可能是近7年来的最低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电网投资降幅减少,与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电网升级基本完成,大投入、低收益的电网基建项目投资越来越少不无关系。
一位知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对降低电价还存在普遍预期,继续依靠电量高速增长支撑大规模投资的电网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经过几年的改革,电网总算感受到压力了,原有的投资驱动模式无法再持续。也就不难理解国网为什么提出‘以产出定投入,严控电网投资规模’了。”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在大量分布式能源技术应用的情况下,不需要电网再提供高比列供电可靠性。因为电网可靠性每增加哪怕是0.01个百分点,对企业来说也意味着指数型的成本增加,而增加的成本却没有市场化的价格作为回收。这也是国网严格禁止过度追求高可靠性的“锦上添花”项目的原因。
近两年政策性亏损严重
另一个宏观层面的压力是,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持续走低,今年1-9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5%。尤其是电网企业落实国家降价减费政策,持续降低社会用能成本、多轮下调输配电价,直接导致电网业务收益率大幅下降,国网各级企业亏损面积持续扩大。“我们2019年可能亏损20亿元,主要是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的政策性亏损。”一位国网二级公司高层告诉记者。
知情人士表示,如今电网企业面临的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与电网供电能力不足的矛盾”转换为“电网企业的建设运营成本与社会降低电价预期之间的矛盾”。
新矛盾在去年已开始显现。2018年电网降价幅度最大,落实国家降价、清费、减税等减负措施,合计减负915亿元,其中一般工商业减负792亿元,降幅12.4%,超额完成“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的目标。
连续两轮一般工商业电价大幅下降,导致峰谷价差套利空间进一步缩小。今年一季度,国网售电量、收入增速分别同比下降4.9个和11.5个百分点,省级电网企业亏损面呈扩大趋势。
中电联也指出,持续的政策性降电价、售电量增速下滑、电价交叉补贴等因素,导致电网企业利润明显下滑、中西部省级电网大面积亏损。
上述人士表示,在政策性降价和监管性降价的双重降价压力下,电网利润更为透明,倒逼电网企业减少传统电网投资,提出“急刹车”叫停低效无效投资。
转型方向将是“卖服务”
国网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向记者直言,《通知》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即今后国网投资不再是投资带动增长,而是消费服务拉动企业利润增长,这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度契合。“电网转型方向将是‘卖服务’。”
记者获悉,国网计划通过三年攻坚,到2021年初步建成泛在电力物联网。即把没有连接的设备、客户连接起来,没有贯通的业务贯通起来,没有共享的数据及时共享出来,形成跨专业数据共享共用的生态。
“对内实现‘数据一个源、电网一张图、业务一条线’‘一网通办、全程透明’,对外广泛连接内外部、上下游资源和需求,打造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国网内部人士表示,为避免电网被“管道化”的风险,需要利用公司电网基础设施和数据等独特优势资源,培育发展新兴业务,在新的更高层次形成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