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范式下,电力企业转型能源互联网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发布者:lzx | 来源:鱼眼看电改 | 0评论 | 4011查看 | 2020-06-15 11:08:50    

前几天和某电气设备商的朋友聊天,他说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家企业很想从电气设备制造转型成为智能服务企业,于是花重金收购了几个软件和大数据公司,但是收购一家就死一家,既无法留住团队,也无法把智能化技术有效整合到原有的技术体系里,更无法实现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融合。


这也是电力企业转型能源互联网,开展能源互联网业务的本质挑战,这种挑战是由每家企业所具备的工业革命范式所带来的。


人类历史上一共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四次工业革命,每次都和能源有或多或少的关系,除去以蒸汽机(煤炭利用)为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外,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如下:


1.png


电力行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产业领域是以重化工业和轻工业发展为代表,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钢铁、水泥、石化、汽车、火车),为了支持庞大的重化工业,构建了相应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发电厂、电网、油气田、炼油厂、输油输气管道)。


电网和电气设备制造商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无论是ABB、西门子、施耐德,还是电网公司、铁路公司,都是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要素就是规模制造优势,所以需要向上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好办事,比如电气设备制造商的总部+标准产品跨国制造模式,电网的集中式管理,富士康的制造集群,我们都看到了集约化的威力,背后的管理逻辑是诞生于1900年代的美国铁路集中式标准化管理模式,福特的生产线管理、以及戴明质量管理体系。


管理逻辑与组织方式、产品形态呈现三位一体的自洽状态,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范式。


2.png


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三要素范式完美自洽,到了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似乎就存在很多不协调。


比如IBM的大型机是按照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范式去设计和制造的,但是到了靠近消费侧的PC机,就无法这么玩了,这个故事值得我们单独写一篇文章,最后IBM开创了PC产业,培育了HP、DELL、联想,自己却黯然退场。


还有著名的硅谷“八叛徒”,从肖克利出走,来到仙童公司,但是受不了仙童公司那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管理风格再次出走,所以才有了国家半导体、AMD、Intel这样的企业,开枝散叶成就了硅谷辉煌。半导体企业和信息化企业的组织架构、文化理念、乃至产品形态似乎与第二次工业革命范式格格不入。


我认为这才是本文开头那位朋友所说问题的根本原因,电气设备制造企业无论是理念、组织方式、管理文化各种方面,都是根植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范式,本质上是无法兼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白了就是电气设备制造商玩不了软件。


这个问题在电力企业同样存在,电力企业作为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企业管理理念很大程度上是“人为设备服务”,设备资产稳定了,企业就达到了管理目标,如同富士康的“人为生产线服务”一样,富士康的半军事化管理体制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范式。


所以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和电力企业可以开展自动化、信息化的工作,比如电网公司著名的SG186工程,但是很难把自动化、信息化真正作为一个产业独立发展。


当然,半导体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深刻的影响着电力行业的技术进步,无论是IGBT对输变电设备的发展,还是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但是这种影响仅限于生产环节,而不是企业的管理逻辑、产品形态、组织方式这三要素范式。


电作为商品,100多年的形态几乎没有变化过,作为机械结构的开关、变压器,似乎也已经进入了“微量提升”的发展瓶颈期。


但是现在似乎要变了,电力公司说不仅仅卖电,还要卖服务,这就是所谓综合能源的由来吧。


但是产品的变化,在管理逻辑和组织方式未变化的时候,自然就各种不协调了。比如服务怎么做?本质上电力行业的综合能源,还是沿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范式——重化工业投资。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不是工业革命的门类,而是第三产业,电力企业从未玩过,更别说是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了。


所以还是做最擅长的,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三要素完全契合的综合能源项目投资吧,活生生把服务做成资产,本质上提供的还是一种无差别的能源产品,无非过去卖电,现在占了园区的能源站和管网,去做冷、热、气的服务。


再看看燃气企业,拼了命的要做增量配网,去卖电,美其名曰“综合能源”。


其实大家都是按照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三要素范式去玩,彼此彼此而已。


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核心是数据资产与智能化服务,这个怎么玩?其实三要素都完全不一样了,大致如下:


3.png


根据阿里曾鸣老师的《智能商业》一书,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管理逻辑是“数据智能+网络协同”;


产品形态,在工业领域应该是工业互联网服务,完全个性化定制的软性、智能化企业服务;


组织方式是企业组织边界极其模糊的智能型分布式组织。比如淘宝,淘宝的组织边界是远远大于淘宝企业的物理边界的,张大奕不是淘宝员工,却给淘宝带来巨大的客户流量,这是一种网络协同关系的新组织,或者称为“超越组织的组织生态”。


我认为这才是电力企业梦想的“能源互联网”产业范式,无论是多代理模式下的需求响应,分布式智能虚拟电厂,还是未来的智能化电力市场,抑或是真正意义的综合能源智慧服务。


如同IBM梦想的电子商务,在马云手里变成了现实,梦想者如果不是主动变革,是不可能自己实现的。


举个例子,技术的中台(比如阿里的双中台结构),是阿里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品和组织形态,调整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组织构型过程中,不断失败总结摸索出来的,是与分布式组织完全契合的一种技术形态。


离开了三要素的自洽,单独谈技术中台是毫无意义的,我认为这才是大多数企业把中台玩死的本质原因,不是技术,而是你的技术和你的业态构型是完全不能自洽的,毕竟现在能够构建第四次工业革命三要素范式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


当企业的构型还是第三次甚至多数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范式(制造型企业),你玩一个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数据中台,是很难落地的。比如电力企业早几年就开始构建数据中心,但是科层式的职能型组织下,业务部门根本不把信息部门构建的数据中心放在眼里:凭什么要我把核心业务数据给你,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帮助?


就像大清国,在技术上拥有工业化时代最顶尖的北洋水师,但是在理念、体制、人才选拔、考核等方面都是农业文明那一套,自然不能自洽,最后一败涂地。


我认为智能商业时代的综合能源,不仅仅是单一服务,当然更不是简单的卖冷热气电,而是一种企业级的、个性化定制的,基于数字智能的软服务形态,这种产品的革命性,决定了企业必须发展出类似淘宝的“分布式组织”,以及“数据智能+网络协同”的全新管理理念,不要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富士康式管理,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范式都无法适应。


否则最牛逼的电子商务企业应该是中国移动或者IBM公司,而不是淘宝了。


我认为,无论是对ABB、西门子、施耐德,还是国网、南网、发电集团,如何能够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范式,转换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范式,是比如何开展综合能源服务或者能源互联网业务更重要的战略课题。否则可能遭遇IBM在PC领域的创新者窘境。


自洽是一种和谐,和谐才能发展,家和万事兴,大道至简。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