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周末 | 0评论 | 17013查看 | 2013-06-21 18:30:00
此轮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新能源几乎都高调启动于2010年,在2012年达到高潮,并集体在2013年陷入低谷。
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清洁能源项目中,东道国规则、文化差异,合作伙伴关系处理以及战略选择等都是一道道难题。
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让中国企业在本国新能源产业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介入了国际新能源投资市场,挫折重重,“几十个项目,失败都不重样儿”。
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新能源项目,口头上说要去“种地”,实际却恰恰在“打猎”,妄想短期暴利。依靠运气和“打猎”心态,往往难以获得长久成功。
世界突然安静了
在临门一脚面前,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下称中国节能)退了回去。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央企,中国节能一直希望在海外有所作为,2012年6月,机会来了。
中国节能宣布与国内最早专业从事太阳能电站EPC(设计采购施工)业务的中盛光电集团成立德国合资公司,二者在海外共同开发至少200兆瓦的太阳能电站。不出意外,这批高达200兆瓦的海外项目将成为中国节能海外扩张的重要里程碑。
一切准备就绪——中国节能已取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海外投资审批文件,一亿美元的投资资金业已等在海外,但在最后合资条款的谈判中,这家央企却临时退了回去。
原因出人意料:“不能接受不控股的要求。”
在海外投资的支持者看来,中国节能在“最应该放大规模的时候错过了机遇”。如今,这个历时3年且一度野心勃勃的海外太阳能投资计划,陷入了僵局。据中国节能内部人士透露,目前中国节能的海外太阳能投资团队几近解散。
不仅中国节能,过去三年里,国电集团、三峡集团、大唐集团、正泰集团等二十多家中国企业都启动了各自的新能源海外扩张计划。
从政治经济稳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到主权信用评级相对较低的希腊、保加利亚、乌克兰,再到马里、埃塞俄比亚、尼罗河沿岸……中国投资者穿梭于希腊游行罢工的人潮中,也曾在赴马里考察前一天,得知将接待自己的当地政府已经被军队推翻……这种全球“扫货”的心态不亚于购买奢侈品。
今年以来,世界突然安静了下来——一度热情高涨的中国新能源投资者集体放慢了脚步。
第一个在海外投资新能源项目的国有发电企业龙源电力就是其一。早在2011年7月,龙源电力就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斩获了一个100兆瓦的风电项目,但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两年过去,在烧掉四千多万加元后,项目仍因各种阻力尚未开工建设。而其位于南非、匈牙利、澳大利亚的项目仍未获进展。
同样,大唐集团2010年5月就高调宣布成立海外业务部,在预评估了二十多个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以及二百多个新能源发电项目后,仍迟迟未出手。“确实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满足我们的收益要求。”大唐新能源海外业务部副主任时文刚说。
更多的则是,投资难见下文。国家电网公司2012年一度试图收购美国发电企业AES风电业务的控股权,但因谈判难以进行而没了下文;而作为第一家获得国家发改委海外投资太阳能电站审批资格的企业,2012年航天机电投资意大利太阳能电站遇挫后也一蹶不振,海外投资随之搁浅。
不难发现,此轮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新能源几乎都高调启动于2010年,在2012年达到高潮,并集体在2013年陷入低谷。
过去三年,中国企业建立在低成本制造业和政府过度“呵护”下的全球竞争力仍非常孱弱——以“投资者/开发商”而非“制造工人”的身份参与国际清洁能源竞争,对中国企业还十分陌生。
实际上,不仅是不适应,还有诸如规则、文化、合作以及战略选择等“致命杀手”笼罩着中国企业的海外清洁能源投资,正如初出茅庐的他们所说,“痛苦极了!”
海外超级诱惑
海外的诱惑是巨大的。用最通俗说法,就像是“镇上开砖厂的对城里做房地产开发商的向往”。
阿特斯太阳能董事长瞿晓铧说,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之前,在全球太阳能项目投资领域,顶尖的操盘手都是西班牙人。危机为中国人创造了机会——全球大量待建的风电、太阳能项目急需资金,中国投资人获得一展身手的机遇。
机遇不止上述。在希腊、罗马尼亚等新能源电价优厚的国家,投资太阳能电站的收益率能达到20%,个别项目甚至能达到40%,其他国家普通的风电项目收益率也能达到10%-20%,同时,中国国内新能源市场日渐饱和,加上较为低廉的制造成本,相当数量的企业开始转战海外。更为重要的是,海外不会发生“弃风”“限电”的尴尬。
在这些因素驱动下,过去三年中国清洁能源的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企业在海外新能源项目投资已达到23.9亿美元。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清洁能源对外直接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企业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累计已达到400亿美元,涉及124个海外项目和33个国家,统计范围包括投资海外清洁能源项目、制造工厂以及并购等等。
主持WRI报告撰写的高级研究员胡涛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过去三年,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海外投资增速远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政策也在助推中国企业海外扩张。胡涛表示,资本市场并不是中国海外投资者融资的主要来源,80%-90%的资金是来自中国的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
“国开行在清洁能源对外投资中扮演了国家战略的执行者的角色。”金风科技总裁王海波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是不少企业海外扩张的重要支持者。
“都按中国的来,投资如何成功?”
“你们太贵了,塔架要中国的!机组要中国的!工人也要中国的!”每当王海波听到合作伙伴在海外项目上提出这样的抱怨时,都只能苦笑。
“海外投资就是要求你换大脑,如果都不遵守对方的规则,都按中国的来,海外投资如何成功?”王海波说,2012年美国发起对华风机塔筒产品的反倾销,金风科技正是有预见性地选择了在美国本土采购,才规避了这一风险。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多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进入,绿地投资是按照东道国法律,在东道国境内设置部分或全部归属中国企业所有的新建公司,此方法能给东道国带来新增就业和生产力,同时由于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对中国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资金实力也是重大挑战。
以风电场投资为例,多数东道国都要求项目采购的风电机组需获得当地认可的认证机构认证,而一味追求低成本采购中国设备,则存在因认证问题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事实上,实际操作中,因不遵守规则而失败的海外新能源投资案例,比比皆是。
2009年底,航天机电宣布将在意大利分期投资总规模达26.8兆瓦的光伏并网电站项目,总投资约1.03亿欧元。两年后即宣布遇挫,根据公告的说法,原因是“与国外电价审批部门意见不一,使得其2010年的电价补贴可能暂时无法获取”。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出问题的项目是一个规模为11.8兆瓦温室电站项目(下称“温室电站”)。根据意大利能源部门政策,底下种有农作物的温室电站项目将比地面电站享受更高的补贴。知情人士透露,航天机电项目在2011年并网运行之后,“并无农户在温室中种植农作物”,这导致意大利政府能源服务管理部门拒绝给予其2010年的电价补贴。
尽管航天机电经过协调最终拿到了电价补贴,据上述人士透露,这一补贴实际为2011年的地面电站补贴,这与2010年的温室电站补贴额度差距巨大,“可能会相差三分之一左右,按当初的投资算,项目难以盈利”。
经此一役,航天机电再未投资任何新项目。“在没有搞清楚东道国对温室项目定义的情况下,就下注投资,这样的失误教训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