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荣:风光+绿氢与燃料电池+电网互联,有望实现全球100%可再生能源
发布者:admin | 来源:中国城市能源周刊 | 0评论 | 6216查看 | 2020-12-15 11:12:58    

“未来25年,68%的电力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可以预见,光伏产业又一个‘风口’已至。”12月10日,第三届(2020)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峰会暨第二届分布式能源生态论坛上,澳大利亚国家技术科学和工程院院士、上海电力大学教授施正荣在做主旨发言时指出,初步预测,到2025年,全球平均每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220GW,乐观地预计,这一数字可望达到250GW;此期间,中国光伏一般性增长每年预计将增加70GW,乐观预计高达90GW,远远超过“十三五”期间的平均每年50GW增幅。


施正荣进一步认为,在国家“碳中和”战略目标下,城市要大力推进“+光伏”,而非“光伏+”,从而实现各行各业与人民生活与光伏融合发展。


“展望未来,我的个人畅想和愿望是,将光伏、风能作为一次能源,通过‘绿氢’和燃料电池,以及全球电网互联两条路,实现全球100%可再生能源,进而达成‘碳中和’目标。”施正荣说。


以下为施正荣发言摘编: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我国提出的2030年前“碳达峰”和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也大大拓展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这让我们这些做可再生能源的人感到非常兴奋。


“2060年碳中和”意味着中国将需累计减少21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个人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通过能源结构转型、模式升级、能效提升及碳捕获与储存技术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能源结构转型,降低度电二氧化碳排放。


过去20多年,风能、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光伏为例,如杜祥琬院士所言,其已经由过去的“微不足道”变为现如今的“举足轻重”,且今后还要继续担当重任。


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应遵循能源转型的“三化”论,即产业(终端)电气化、行业智能化、电力绿色化。围绕此“三化”路径,需要研究开发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包括光伏、风电、储能、氢能、智能等领域的技术集成和产品开发。


未来25年,68%的电力将来自可再生能源。以光伏为例,目前,中国已经主导全球光伏产业。到今年年底,全球光伏总装机预计将超过700GW,其中中国将超过250GW。初步预测,全球到2025年,平均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220GW。更加乐观地预计,这一数字可望达到250GW。中国一般性增长每年增加70GW,乐观预计每年新增90GW,远远超过“十三五”期间的平均每年50GW。可以预见,光伏产业又一个“风口”将至。


那么,要建设城市能源“心脏”,光伏可发挥什么作用?很多人都讲“光伏+”,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应该是“+光伏”,这意味着城市各行各业与人民生活都可以与光伏相融合。


光伏在城市中的应用包括,建筑+光伏、工商业屋顶+光伏、居民屋顶+光伏、光伏幕墙、光伏车棚和充电桩、移动光伏能源、城市户外家具+光伏、储能+光伏、光伏制氢,乃至全球可再生能源互联等。


设想一下,如果小区里每家每户都开电动车,每天晚上都在8点钟开始充电,这将使晚上用电负荷可能要比白天的还大,那时候低谷电就要免谈了。当然,现实生活中,很多小区根本没有条件满足每家每户一辆电动车的用电需要,这时候,光伏车棚+储能就可以发挥大作用了。


再比如,如果将高速公路的屏障应用起来“+光伏”,沿着高速公路布局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且在不占用一亩土地的情况下,实现“每年节约20%的柴油消费”目标非常可期。


在不占用土地的情况下,如污水处理厂、篮球场、网球场等都可以“+光伏”,以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


创新无极限,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推广光伏应用场景。目前,上海电力大学、南通大学、崇明岛等不少地方都在试水将光伏作为室外家具,发展“零碳光源”,而这离不开光伏在技术和产品上的持续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光伏、风电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制取“绿氢”,可将低能量密度的间歇性能源变成高能量密度的稳定能源,以驱动重卡、物流车,甚至潜艇、坦克、飞机、大炮、火车等,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目前,国外与国内不少地方已经开始了探索“未来城市”建设,虚拟电网概念和相关实践应运而生。我的个人畅想和愿望是将光伏、风能作为一次能源,通过“绿氢”与燃料电池、全球电网互联两条路,来实现全球100%可再生能源,进而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