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瀚海戈壁,见证一个里程碑的诞生
发布者:admin | 来源:青海日报 马振东 | 0评论 | 8276查看 | 2021-05-27 18:28:00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市郊,宽广的戈壁滩上分布着一片片银光闪闪的“反光镜”,形成一座“太阳岛”,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进而转化为电能。这里已经并入国家电网,意味着中国每个家庭使用的电都有可能来自德令哈。


这里就像是一座里程碑,在青海乃至全国清洁能源发展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热示范项目拥有多个国内“第一”——国家能源局批准的首批20个光热示范项目中首个开工建设、并网投入运行的槽式光热发电项目,又是中国电力行业首个获得亚洲投资开发银行低息贷款支持的电站。作为国内首个光热发电项目,为后来者在设备生产制造、运行维护等方面提供经验,为更安全、经济地建设大规模光热电站,发展清洁能源奠定了基础。


成排的“集热器”绵延伸展在戈壁深处。本报记者苏烽摄


促进新能源建设与环境、生态和谐相辅相成高质量发展


“这里就是一个超级太阳能热水器。”站在旷阔的项目现场,中广核新能源德令哈公司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高勇向我们形象地比喻。


数年之前还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如今在无数“反光镜”的折射中仿佛一片静谧的蓝色海洋。


“光热发电站占地2.46平方公里,相当于36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采用了槽式导热油集热技术路线,由太阳岛、热传及蒸汽发生系统、储热岛、发电岛四大部分组成。”高勇简洁的词汇背后,是一项项精密且复杂的技术储备。


顺着高勇手指的方向,眼前的数不清的“镜子”实际上是“太阳岛”上的“集热器”,共25万片62万平方米。为最大限度利用光能,这些“镜子”可以像向日葵一样追随太阳的方向转动。由此,热量被源源不断地收集起来。


置身密密麻麻的反光镜场,蓝天与大地仿若混为一体,倒有了几分“戈壁共长天一色”的意境。同行的高勇不顾安全帽下渗出的汗珠,继续向我们介绍,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热示范项目配备了一套低成本、大容量、无污染的储能系统。相比于传统光伏发电槽式光热发电项目利用熔融盐储罐热储能,当光照不足时,存贮的热量可以继续发电,避免了传统光伏发电阴雨天无法继续利用太阳能发电,从而对国家用电安全产生影响。


中广核太阳能德令哈公司太阳岛SOF光热发电项目中的储热罐。本报记者苏烽摄


“这里的年发电量可达两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14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280公顷。”


作为进驻青海地区的清洁能源央企,企业牢固树立“建设一个项目、改善一片环境、富裕一方百姓、促进一方和谐”的理念,努力促进新能源建设与环境、生态和谐相辅相成高质量发展……作为这家企业的“掌门人”,高勇对绿色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舍昼夜、奋力“逐日”的光热人


2018年10月10日,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项目正式运行,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八个掌握大规模光热技术的国家。它的成功,离不开背后一个个不舍昼夜、奋力“逐日”的光热人。


要想“逐日”,总要付出常人所无法理解的牺牲和努力。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光热示范项目位于德令哈市的戈壁滩上,这里海拔高度三千米,空气含氧量只有我国平原地区的70%,高原戈壁的生存挑战着人类的极限,却也磨炼着人的意志。


走进项目控制中心,公司总经理王志刚正在一个个显示器前观察着实时数据。


“看着设备平稳运行,就好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摇篮中熟睡一样。”


员工驾驶特种车辆清洗太阳能光热发电设备。中广核太阳能德令哈公司供图


项目成功运行那天,是中广核新能源德令哈公司总经理王志刚来到德令哈的第461天,此前他是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工程事业部的总经理助理。


“从没想过能和柴达木结下如此深厚的感情。”谈及当初被总公司派往柴达木,王志刚说:“庆幸这一次组织安排,让我能在这辽阔的瀚海戈壁实现自我价值。”


中广核太阳能德令哈公司厂区一角。本报记者苏烽摄


作为新能源行业当中的翘楚,2017年6月,王志刚离开挚爱的妻女,只身挺进戈壁。没想到到达的第二天,六月的德令哈下起了冰雹,承担项目技术指导的西班牙某公司技术人员,因受不了德令哈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单方解除了合约。整个项目顿时失去技术支撑,当时太阳岛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每一个工序都有极高的精度控制要求。


“当时的情况紧急,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自力更生。”求人不如靠自己,整整一年时间,以97名中广核光热人为代表的项目建设团队,如期建好了太阳岛,成功摸索出一系列高海拔寒冷地区的光热项目技术实施方案,开创了全球光热电站冬季低温环境下,分步注油的先例,还打造了亚洲最大的熔融盐储热罐。


员工检修集热器。中广核太阳能德令哈公司供图


2015年8月,主体工程开挖;2015年9月,第一罐混凝土浇筑;2016年6月,汽机房封顶;2017年8月31日,厂用电带电;2018年6月30日,一次带电并网;2018年9月30号实现了带储能多种模式的联合发电;2018年10月10日,对外宣布项目投运;2018年12月14日,开展升降负荷试验,达到了验收标准……整个项目从立项到建成历时1360天,王志刚亲历了绝大多数时间,成为这座里程碑的重要创造者之一。


“项目能够成功,离不开整个团队不计得失讲奉献、千方百计想办法、攻坚克难有信心的企业精神。”王志刚回忆,在注油阶段,从早上8时到晚上9时,整个跟生产有关系的工作人员都在现场。到2018年9月底,并网前可能有一半以上的人三天三夜没有休息,个别人可能十天十夜没回家。


安得光明照人间,千家万户俱欢颜。如今,原本辽阔而荒芜的戈壁滩上一个个新能源项目拔地而起,青海的集中式光伏装机量、光热装机量、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新能源装机占比,均为全国第一。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总目标和大背景下,青海新能源将迎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挺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有理由相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里程碑”矗立在辽阔的青海大地。


记者感言


“风光”造就瀚海戈壁无限可能


五月的柴达木盆地生机盎然,艳阳高照。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矿产资源造就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沃土,从第一座光伏电站在茫茫戈壁拔地而起,以创新引领发展成为这里新能源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注脚;而今,绵延数公里的“蔚蓝海洋”和远处的巨型风力发电机齐头并进,将源源不断的“绿电”送往全国各地……


坐落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数百家新能源产业企业在当地政府“筑巢引凤”的政策举措下纷纷落户,改革的车轮滚滚而来,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旗猎猎。像中控、中广核等具备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行业领先水平的翘楚,也有日晶光电、爱能新等聚力于新材料发展的代表,他们在改革中快速成长,在创新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用“风光”带给这原本荒凉的瀚海戈壁无限可能。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海西州以改革创新促进域内新能源产业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尤其是光热产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新能源领跑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的脉络已全面铺开,从咨询、设计、设备提供、建设、管理及运维等全产业链形态统筹布局的蓝图正一步步实现,而随着“光热、光伏+”智能标准化系统的接入,也让这里再度涌立在创新发展的潮头,向打造国际新能源产业高地目标而奋力前行。


就在今年4月份,记者在此又目睹了青海众控装机容量135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开工的瞬间。与毗邻的青海中控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相比,这座新建的项目建成后,装机容量可达13.5万千瓦、储能时间也达到最高11.2小时的水平。50兆瓦、100兆瓦、135兆瓦……每次装机容量的创新突破,带来光热发电领域更大的发展潜力。届时,随着光热新能源单体项目装机规模、储能规模两项“全国最大”项目的建成,德令哈地区的光热产业发展势必又将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走园区、进工间;访高层、下一线……当记者近距离感受这片由一片片太阳能光伏电板和定日镜组成的“蔚蓝海洋”,看到在沙漠荒地中迸发出的“勃勃生机”时不免为之震撼;和背井离乡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追风逐日”的员工们交流交谈,听到他们不怕吃苦,甘愿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螺丝钉”时,一句句心声让人动容。


天时、地利、人和,当拥有蓬勃发展势能的新能源产业在海西落地生根,这股势头在当前我省打造国际新能源产业高地的战略中更加激扬,以光伏、光热、风电、新材料以及配套储能为代表的新业态、新兴产业正乘着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劲潮,趁势扬帆。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