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高地迈向产业“高地”——青海高质量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发布者:admin | 来源:青海日报 | 0评论 | 2593查看 | 2022-08-09 11:25:34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作为一个既不沿边也不沿海的内陆地区,高原缺氧、紫外线强、荒漠化土地多、风沙大等自然因素曾一度制约着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清洁能源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以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目标,深挖潜力、求变求新,将自然劣势转化成发展优势,积极推进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加快建设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初具成效。青海正在从曾经的地理高地向着产业“高地”迈进。


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过半的行政区


当偌大的风机转动出发展的“加速度”,蔚蓝如海般的光伏电板追光逐日释放动能,塔拉滩上的“绿电”通过清洁能源输送通道进入中原地区,清洁能源已经成为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主导产业,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赋能续航。前不久,海南州光伏发电园区与龙羊峡水光互补发电站正式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成为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和最大装机容量的水光互补发电站。借风光而大、依产业而兴,今天的海南州成为我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前沿”,新能源装机主要分布于共和县塔拉滩和切吉乡,累计投资1237亿元。


丰富的光热、风能、水能及广袤的荒漠化土地等资源,为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造就了独特的资源和能源优势。同时,青海又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生态空间的定量中如何拓展发展的增量,推动绿色发展势在必行。依托资源优势,结合省情实际,清洁能源产业应运而生,适应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光伏、风电、光热等产业以“绿”为进发展壮大。


德令哈塔式储能光热电站。中国电建新能源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供图本报记者宋明慧


积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当前的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与建设产业“四地”齐头并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成效明显,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电力装机4325万千瓦,新能源装机2673万千瓦,占比由2016年的32%提高至61.8%,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过半的省级行政区,新增电力装机全部为清洁能源,开创全国先例。


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高开高走,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的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在海南州建成并投运,而今的青海迎来了众多国家战略机遇“叠加”的高光时刻。


建成世界首条清洁能源输送通道


2020年7月,作为世界首个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大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启动送电。目前,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在海南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设,青豫直流二期配套电源也正在建设。


绿电从青海高原输送到其他省区,印证着我省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2017年,作为“绿电”领域一项全新尝试,我省在全境内连续7天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这是一项打破全国乃至世界纪录的探索实践。之后,“绿电9日”“绿电15日”“绿电三江源”百日、“绿电7月在青海”等相继成功,不久前,青海全域连续35天开展“绿电5周”全清洁能源供电。一路走过,看涨的不仅是数字,更是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释放的强劲脉动。从工业园区到光伏、风电及光热发电现场,产业布局优化、产品迭代升级、技术创新突破,清洁能源的产业链条日臻完善:“一条通道”建成投运,“两个基地”迈上千万千瓦级台阶,“三项指标”全国领先,“四项技术”实现突破。


为青豫直流特高压外送通道配套的世界最大规模的21台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建成投运,青豫直流日间输电功率提升至400万千瓦,通道年度送电185亿千瓦时,满功率运行后每年可输送清洁电力412亿千瓦时,减少原煤消耗1800万吨,可助力河南省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960万吨。


我省综合开发利用水、风、光等多种能源资源,采取基地化、规模化开发模式实施新能源开发,打造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截至2022年6月底,海南州、海西州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分别达到1985万千瓦、1164万千瓦,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初步建成。


清洁能源于青海是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到目前,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0.9%,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比重超过29.3%,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7%,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带动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我省已建成全国首个百兆瓦级光伏发电实证基地,成为全球光伏组件种类及系统运行方式最全、容量最大的实证性研究基地;黄河公司N型IBC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由18.6%增长到24.1%,跻身国际一流水平;建成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率先探索出水光融合发展新路径,填补了国际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空白;建成全国首个核心技术全部国产化的大型光热发电项目,填补了塔式光热发电技术空白。


“产业+”效益凸显


在青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致力于“双碳”目标实现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既符合当下又契合未来。


随着多年的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根基正在不断扎牢扎深,为高质量发展拓展了空间。青海正在积极建设零碳产业园区,前不久,突出绿色、零碳、可溯源三个关键特征的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在海东市正式启动,标志着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在我省正式建成。


不仅如此,随着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壮大,还带动起储能锂电池、光伏组件两项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了正极材料、铜箔、隔膜、电芯、壳体、电池相对完整的锂电产业链,碳酸锂产能已达到8.7万吨、氯化锂达到1万吨、金属锂达到500吨、石墨烯锂电达到5亿瓦时。光伏制造已形成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产业链。


着眼民生领域,清洁能源产业“双驱动”作用也日益显现,如今光伏扶贫、清洁取暖两项民生工程惠及民生福祉,凝聚民心民意。目前,我省已建成扶贫电站73万千瓦,年发电产值8.8亿元,扶贫收益达到5.7亿元。在我省海东市等地,光伏一度成为众多地方脱贫攻坚的“造血”产业,在荒芜的山头上,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产业,一块块光伏板吸光生金、借光创收,并网发电后的经济收益成为很多村庄和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而今,光伏依然是乡村产业振兴路上的增收渠道之一。


再将目光转向三江源地区,2020年我省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推进清洁供暖工作,启动实施清洁供暖示范县,而后又启动了共和、兴海等五县的清洁取暖示范建设工程。众所周知三江源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而推进清洁取暖,燃煤减少和二氧化碳减排必将助力生态环保。


光伏板减少地面日照辐射和子阵区风速,使连续晴天条件蒸发量降低50%以上,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从柴达木盆地的戈壁荒漠到青海湖南岸的共和盆地,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治理也是作用明显,光伏治沙、减排减碳两项生态措施成效显著。


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如今已成为光伏“海洋”,曾经寸草不生、风吹石头跑的不毛之地,而今一排排光伏板下是茂盛的青草,发展起的“光伏羊”成了海南州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品牌”之一。当清洁能源从单一向多元模式探索递进,“光伏+生态+畜牧业”发展路径日益成熟,涵盖三大产业,光伏羊、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生态牧场、光伏工业旅游等正不断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产业不仅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更让老百姓从中受益得红利,清洁能源“产业+”效益被不断凸显和放大,成为泛共和盆地崛起的源源动能。


立足省情实际,调整产业结构,以光伏、风电等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日益壮大,从产业组件生产车间到清洁能源输电通道送电,清洁能源产业链条日臻完善,正从单一趋向多元发展,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脚步铿锵有力!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