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一方面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另一方面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同时,二十大报告第十部分还单独提到了煤炭、水电、核电的发展要求以及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那么,新能源在二十大报告中有没有单独提到?又是如何定位的呢?
新能源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具有必然性
事实上,二十大报告不仅提到了新能源,而且还位置靠前。更重要的是,对新能源赋予了重要的战略定位,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层面,把新能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列,希望“融合集群发展”,承担起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引擎”的重任。由此可见,二十大报告“跳出能源看能源”,在党中央、国务院对新能源既有定位的基础上,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赋予新能源一个新使命: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这对当下一些人质疑新能源的时代机遇与发展成果,质疑新能源对我国能源保供、清洁转型以及拉动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质疑新能源的绿色价值、业绩贡献以及保障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质疑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愿景目标,无疑是一种坚决有力的回击。同时,将进一步激发新能源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以更加坚定、自信的步伐大力发展新能源,促进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二十大报告确立新能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战略定位。
首先,二十大报告确立新能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战略定位,是由新能源发展不同于高碳化石能源,具有时代性、低碳性、经济性、成长性、引领性,在“双碳”目标下机遇大于挑战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传统能源迭代升级是能源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全球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我国新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正赶上了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机遇。十多年来,我国新能源出现了跃升发展,构建了领先世界的新能源产业链,而且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其成长性、经济性增强,风光电均接近于具备与火电同台竞争的优势。十八大以来,我国新能源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8%。“十三五”新能源发展远超预期,2020年达到5.3亿千瓦,是国家规划目标的1.66倍。
进入“十四五”,我国赋予了新能源“主体能源”的战略定位,并制定了清晰的战略目标。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将“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同时,国家也确定了各阶段的主要战略目标: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保守估计,我国每年风光电新增装机1亿千瓦以上将是常态,到2030年,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极有可能提前实现。而且,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35年,风光电装机将超过总装机容量的50%,2045—2050年风光发电量将超过总发电量的50%,新能源作为新型电力系统“主体能源”的地位开始呈现。
其次,二十大报告之所以确立新能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战略定位,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的重大判断是一致的,其中新能源是绿色低碳发展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
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未来能源需求仍会保持刚性增长。为此,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绿色低碳发展是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从世界范围看,绿色产业正在孕育新技术、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供给、形成新需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绿色动能。
新能源作为绿色产业不可或缺的角色、能源电力领域的新生代,正处于跃升发展的风口。如果说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清洁转型、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那么新能源就是“劲旅”。而且,新能源是促进电力行业迭代升级的基本途径,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源,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有生力量。经过十数年发展,我国新能源从当初的“微不足道”到目前的“举足轻重”,未来将在绿色低碳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中担当大任。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要求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把供应能力建设摆在首位,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做好增量,要把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好,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持续扩大清洁能源供给。
“双碳”目标确立后,新能源发展又掀起新高潮。2021年,新能源装机容量达6.4亿千瓦,占全国装机比重的27%;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达1.14万亿千瓦时,基本上相当于全国的居民用电总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的13.7%。2022年前三季度,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7亿千瓦,全年预计将达7.8亿千瓦。目前,我国风电装机占到全球的40%,光伏装机占到全球的36%,风光电新增装机容量每年约占全球的一半。
第三,二十大报告之所以确立新能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战略定位,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与重要标志。美国拥有世界先进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产业以及金融法律服务业;德国拥有全球领先的汽车和装备制造业;日韩的电子产品、半导体、造船、汽车产业也位居世界前列。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但部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仍依赖进口,产业链的稳定性与抗冲击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仍不够强。为此,我们必须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巩固提升产业体系完整的独特优势,保持普通消费品、工业原材料、一般机电产品等传统产业的领先地位,加快补齐半导体、软件、先进材料和关键设备等领域的短板,提升能源、重要矿产品的供应保障能力,努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另一方面,要着眼未来发展,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和产业升级方向,将新能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成员。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国风电已经拥有完备的全产业链与集成制造体系,已形成低风速、低温、高原、海上多条成熟技术路线以及一条覆盖开发建设、设备制造、技术研发、检测认证、配套服务的成熟产业链,并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目前,有近50款新机型。单机容量已达全球最大的16兆瓦,最新风轮直径达256米,最高轮毂高度超过170米。全球前十大风机制造企业中,我国占6家。同时,光伏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光伏发电实现了从多晶到单晶的进化,电池效率持续提升,量产的单晶电池转化效率达到了23.1%,多次刷新世界纪录。光伏各环节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成,硅片环节高达96%,组件环节达到76%,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多晶硅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首位。全球前十大光伏制造企业中,我国占7家。另外,2021年全年、2022年前三季,我国新能源汽车远销欧美,销量稳居世界第一。
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还需多角度发力
目前,全国上下正在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今后,我们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通过政府、企业、市场共同发力,把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一是能源电力领域要继续抓住时代机遇,坚持能源清洁转型的战略方向,保持战略定力,不能因为全球能源短缺而动摇,要继续跑出新能源发展加速度,实现新能源高质量跃升发展。除了继续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外,新能源发展要更加突出“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发电利用与非电利用并举”的发展方针,并以“新能源+煤电”“新能源+储能”耦合发展为方向,以沙戈荒大基地开发为重中之重,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多元示范引领、落实“九大行动”,实现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积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二是面对目前新能源发展存在的一些具体挑战,我们要通过技术、管理、市场、政策,着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以应对。我们在看到新能源发展的高速度、低碳价值与良好前景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新能源自身存在的局限、目前“白热化”竞争态势带来的发展压力以及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面临的风险挑战。例如,新能源存在靠天吃饭、随机波动,有效容量低,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以及极端天气下能源保供问题;“白热化”竞争带来了资源争夺战、设备组件涨价、用地用海限制、电网接入送出滞后、地方要求配套产业等发展压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面临价格踩踏、曲线波动、偏差考核等“三大风险”。下一步,要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多能互补与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配套储能、氢能或煤电项目,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制造,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相关技术研究、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当然,我们也要吸取欧盟能源清洁转型过早去煤、去核、退出煤电、高度依赖国外的经验教训,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建立多能互补、多元保障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将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三是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保持新能源政策的稳定性,防止政策突变、企业盈亏反转,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进一步优化完善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的有关机制与规则,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新能源电价稳定,落实新能源量价保障机制,并能指导约束地方政府,降低新能源开发过程中的非技术成本。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行业秩序,深化全产业链合作、上下游市场供需,保证新能源上游原材料及组件稳定供应,促进新能源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作者系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中国华电集团副总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