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电化学储能、光热发电等先进技术的制储输用,需要推广应用产业化
发布者:xylona | 来源:新京报 | 0评论 | 1821查看 | 2022-12-20 16:50:27    

12月20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2022绿色发展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当前落实‘双碳’中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演讲。


精彩观点:


1、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直接燃烧和化学变化,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


2、减碳减排要实现“双碳”目标,行行有责,人人有责。


3、据测算,到2060年,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需投入300万亿人民币,这是个天文数字。这么大的投入,它的基础应该是先进的成熟的可靠的科技成果。


4、要下功夫,摸清碳足迹,这样才能全面落实各个行业的碳责任。


5、适时稳步推出碳税,要把握好时间、范围和强度,不能因为碳税而挫伤能源行业的积极性,以至于影响能源安全和经济增长。


12月20日,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举办2022绿色发展峰会,主题为“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当前落实‘双碳’中几个问题的探讨”的演讲。


他表示,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的直接燃烧和化学变化,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


李毅中指出,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领域的清洁低碳转型,首先是要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明显上升,石油占比基本稳定。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25%,煤炭占比应再降约10个百分点,石油消费要达峰,天然气用量要继续增加。从我国国情出发,这是一个艰巨但必须完成的任务。


要下功夫摸清碳足迹,才能全面落实各行业的碳责任


二十大强调,立足我国的能源禀赋,要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碳达峰行动。李毅中表示,我国在积极发展水、风、光、河等非化石能源的同时,火电仍然起着兜底作用。


此外,二十大也明确要求加强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通过这样的措施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李毅中进一步指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要抓住重点排放行业和领域。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在2019年达到100亿吨,占全球30%,且每年增长2%左右。


从行业看,主要分布在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耗能的工业行业和道路交通领域,其中电热气水生产供应业占44%,制造业占35%,交通运输业占10%,生活和其他占11%。


不过由于行业情况不同,所以要因业施策,制定行业碳达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此外,各地差异更大,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规划梯次碳达峰的目标,要防止层层加码、盲目攀比,急于求成。


李毅中认为,减碳减排要实现“双碳”目标,行行有责,人人有责。因此需要引入“碳足迹”的概念来准确地衡量减碳减排的责任,“碳足迹”可以衡量商品在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废弃、回收等全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所包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查清碳足迹,有利于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关联排放一并核算。


目前,国内对碳足迹还重视不够,许多文件中没有提到碳足迹,更没有查清不同层面、不同主体的碳足迹含量,因此需要下功夫,摸清碳足迹,这样才能全面落实各个行业的碳责任。


实现“双碳”目标投入巨大,其基础应是先进成熟可靠的科技成果


李毅中表示,二十大报告对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出重点要求,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尽快建立完善碳排放、碳足迹的统计监测评价技术体系。要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摸清楚地区、行业、企业不同层面的碳数据,包括碳排量、碳足迹、碳分布等等,从而建立不同层面的碳数据库、碳资产、碳账户,确定碳配额。


要合情合理地确定碳配额,评价减碳减排的效果,要依靠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建立科学可靠的“双碳”的工作流程。这些基础工作现在很不够。


二是要节约优先,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使用。要持续不断地抓紧节能降耗、减碳减排,创新并且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降低在全生命周期中的能耗和物耗。这方面我国已经坚持多年,确有成效,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同时要继续开拓思路,探索新路,做深做细。


节约使用资源的措施之一是实施新技术与工业制造技术的结合,推进各个行业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开辟新的路径。比如在用能方面,要尽可能地以电代煤、代油,改变用能方式。创新变革原来的工艺路线。


李毅中透露,目前各个行业已有一批先进技术,需要进行推广应用产业化。如第四代核电、高效光伏、智能电网、电化学储能、光热发电、绿氢的制储输用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利用(CCUS)工业化。


此外,还有一些前沿技术正在开发,比如低碳、零碳,甚至是负碳的新材料,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固体电池、可控的核聚变以及零碳工艺、二氧化碳原料化等等,后期要加大加快科技创新力度。


李毅中建议,要提升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碳汇能力”,因为每生成1立方米的树木能吸收1.8吨二氧化碳,每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年吸收0.3-0.6吨二氧化碳。


他还强调,据测算,到2060年,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需投入300万亿人民币,这是个天文数字。这么大的投入,它的基础应该是先进的成熟的可靠的科技成果。


耗“双控”与二氧化碳排放“双控”要并行互补


二十大报告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因此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李毅中认为,能耗“双控”与二氧化碳排放“双控”要并行互补。


在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方面,去年我国总能耗52.4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2%。折算成每万元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0.46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了2.3%,但仍是发达国家的两倍。


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方面,去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大概是每万元GDP对应1吨二氧化碳,目标到2030年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十四五”规划下降18%。进入“十四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但在总量上没有设定具体指标。


事实证明,能耗“双控”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但没有考虑能源结构的改善,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二氧化碳排放“双控”突出了能源结构的改善,因此这两个“双控”应该是并行互补。


第二,要健全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经过多年试点,去年正式开通,开局较好,但也存在问题。比如目前只有电力行业的大中型企业进入碳交易市场,其他行业还没有进入。


另外,碳交易量不高,一年交易量只有接近2亿吨。碳价也偏低,每吨50至60元人民币,相比欧盟每吨70到100欧元的价格,相差十几倍,上述问题说明碳排放市场的基础工作还需改进和加强。


至于碳税,部分专家建议可以视情况,适时稳步推出,要把握好时间、范围和强度,不能因为碳税而挫伤能源行业的积极性,以至于影响能源安全和经济增长,实行碳税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是为了促进减碳减排,所以征收的同时需要在其他方面适当减税,保持税负总量不要增加。


此外,还要密切注视国际动向。“双碳”是全球的共识和行动,所以要加强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同时要注意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的贸易和技术壁垒。


比如据说欧盟已经决定从明年1月份开始对部分进口产品实行碳关税,2026年对所有进口产品都要征收关税。我国工业制造业技术水平与此要求还有差距,如果欧盟实行碳关税,会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巨大压力。因此,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要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尽快低碳转型,另一方面要争取国际话语权。(注:本文未经本人审阅)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