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太阳能光热、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天津市河西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
发布者:xylona | 来源:天津河西区人民政府 | 0评论 | 2351查看 | 2023-01-03 09:43:44    

日前,河西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天津市河西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方案》提出要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鼓励公共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推进适宜的新建建筑安装光伏设施,推广太阳能光热、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应用,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


原文如下:


天津市河西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具体要求,稳妥有序推进本区碳达峰行动,根据《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好稳增长和调结构,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为引领,将节能降碳增效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加快构筑创新河西、活力河西、文明河西、韧性河西、幸福河西五大城市品牌,努力走在全市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前列,为建设首善之区、打造品质城区、全面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


——统筹规划,精准施策。全区上下形成合力,强化顶层设计、整体部署。统筹加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总量及强度双控制。围绕各领域、各环节,系统施策,深入挖掘节能降碳潜力,发挥节能与减排的系统促进作用,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政府引导,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强化科技、产业和制度创新协同并进,健全投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形成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


——节约优先,创新发展。顺应城市高质量发展趋势和要求,把节约优先方针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品质城区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重点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从根本上破除资源与环境约束,为产业提质升级注入源头活水,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人为本,安全降碳。以服务社会民生为根本,先立后破、稳中求进,科学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民生保障等关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等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期间,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更加优化,供热、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技术进一步推广,绿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市级下达指标,高技术服务业及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基本建成“无废城市”。


“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效果显著,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绿色低碳技术取得普遍应用,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大幅下降,完成市级部门下达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任务,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二、重点任务


(一)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坚持创新发展,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加强节能管理,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


1.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一核两轴三中心多点支撑”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依托,提升金融、设计、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以总部经济、商务经济、创新经济、服务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为支撑,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统筹总部经济规划建设,积极吸引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和民营领军企业集团设立总部、区域总部以及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等职能型总部,汇聚一批跨国和国内头部企业总部,积极承接北京外溢的中央企业集团及业务板块落户,增强总部经济功能。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为首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推动金融与全产业链深度协同,畅通资本、科技和产业高水平循环。以功能区发展定位为导向,产业集约发展为核心,加强土地集约复合利用,推动楼宇和街区适度集聚,不断优化楼宇经济发展布局,推动各功能区发展定位实现。围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应用新技术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以平台引导带动相关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持续推动全区产业结构优化,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96家,数字经济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区委网信办、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统计局、区商务局、区金融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升“三中心”低碳发展活力。推动陈塘科技商务区、新八大里数字经济聚集区、新梅江品质融合区进一步创新,将绿色低碳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方向的新兴增长点,提升绿色低碳技术水平,加强节能降碳力度,积极开展低碳试点。聚焦金融业、设计业、航运服务业、数字经济业、商贸服务业、专业咨询业、健康服务业、文化旅游体育业、人力资源业、检验检测等10个产业,推动传统优势行业能级不断跃升,新兴朝阳产业成长壮大。依托地缘优势和空间优势,通过融入低碳理念、承载资源外溢、加快新业态聚集、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提升地区低碳产业水平,全面提高发展能级。依托“设计之都”定位,壮大先行区专业技术服务规模,集聚企业总部和机构。推动优势总部楼宇带动周边产业园区发展,进一步实现总部经济功能。(区委网信办、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住房建设委、区教育局、区文旅局、区体育局、市规划资源局河西分局、陈塘管委会、有关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3.做强服务业提高产业绿色化水平。以服务业为切入点,加强与各产业有机结合,逐步提升服务业行业水平和绿色服务能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围绕制造业对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服务的延展需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规模。加快节能降碳服务发展步伐,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治理技术服务、产品认证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服务等,培育一批绿色产业服务供应商。提高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水平,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在线金融服务、在线文娱、在线医疗等数字经济潜力领域发展,推动5G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信创等新业态聚集。打通金融服务绿色发展通道,聚焦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低碳服务等绿色产业,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增量扩面。完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供应链产业聚集功能和物流辐射功能。以有色金属、钢铁、新能源等优势领域为基础,鼓励建设综合类、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实施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行动,推进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区内多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生业态。到2025年,本区累计建设5G基站2500个。(区委网信办、区发展改革委、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科技局、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区体育局、区金融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耗水平、能效水平和碳排放水平管理,从严落实节能审查制度,开展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加强节能源头管理。科学有序实行用能预算管理,优化能源要素配置,对完成节能目标且单位增加值能耗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企业,保障其合理用能,推动能源精细化管理。推进重点用能单位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和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加强企业用能数据校验核查,深入开展数据分析,建立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强化监测、分析、预警功能,进一步鼓励专业机构开发节能技术服务平台,推动能源智慧管理。督促用能单位持续完善能源计量体系,做好能源统计工作。推动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鼓励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提高节能监察能力,按照监察事项和检查依据,明确区节能监察执法权限和裁量权基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能行为。探索开展市、区跨部门联合执法,组织实施用能单位日常监察、专项监察。强化监察结果运用,采取行政处罚、信用监管等手段,强化节能监察法制约束力,推动节能法治管理。(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统计局、区政务服务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5.实施城市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围绕工业、建筑业、商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节能降碳工程,支持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推广应用综合能源服务模式,鼓励使用智慧能源系统。聚焦大型商超、建筑楼宇、机关单位、医疗机构、教育机构、文化体育旅游场所、星级酒店等公共建筑,加快推动建筑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建筑围护结构以及制冷等公共建筑中用能较大的过程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持续提升城市综合能效水平。选取经验丰富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用能单位、建筑楼宇、公共机构等组织开展公益性节能诊断活动,深入挖掘重点用能系统、主要工序的节能潜力,“一企一策”制定节能改造方案。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累计完成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30家。(区发展改革委、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委、区体育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建立重点用能设备台账,对照最新能效标准进行排查,制定落后低效设备淘汰路线图。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等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全面落实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加强先进适用节能高效设备推广,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逐步形成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区发展改革委、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委、区体育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城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行动


注重城区提升,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强低碳运营,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城区绿色低碳发展。


7.推动城市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围绕“一核两轴三中心多点支撑”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拓展完善城区功能,建设新型智慧城区,推动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整体优化,协同融合。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加快重点地区开发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排水管网提标改造,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应用和绿色建造方式,贯彻至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等全过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钢结构住宅,全面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在城市更新和老旧房屋改造工作中,坚持“留改拆”并举,防止大拆大建。围绕“北方设计之都”先行区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落实绿色、生态、低碳要求。“十四五”期间,海绵城市达标面积不低于全区面积38%,到2025年,全区国有建设用地新建民用建筑具备条件的,实施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100%。(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市规划资源局河西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持续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实施最新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加快推进居住建筑、老旧小区改造。支持供热企业加大既有小区热计量改造,强化热计量普及使用宣传,落实供热计量收费。推动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工程,鼓励实施供暖系统电气化改造。在大型商务楼宇试点推行能效标识及能耗限额制度,不断提升公共建筑运行节能水平及管理智能化水平。探索基于综合气象参数的智慧供热动态调控技术应用场景,逐步提高居民室内热舒适及节能水平。鼓励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能源托管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全面推进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到2025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星级绿色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面积比力争达到30%,新建居住建筑五步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比例达到100%,供热计量收费面积力争达到700万平方米。(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9.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鼓励公共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推进适宜的新建建筑安装光伏设施,推广太阳能光热、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应用,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推广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对新建公共机构建筑等在审批阶段做好谋划,鼓励屋顶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且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建筑预留屋顶光伏及配套设施空间,推动与第三方建设运营机构开展合作,同步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优化用能结构。到2025年,城区新建公共机构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区发展改革委、区教育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委、区体育局、国网城南供电分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交通枢纽场站等绿色化提升改造。加快“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充电桩布局,加快居民区智能充电设施推广建设。鼓励建设精品示范绿色道路,在道路施工建设中优先使用再生建筑材料,推广使用公路节能型施工机械。(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绿色生态宜居城区创建行动


坚持生态优先,统筹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发展城市立体绿化,充分发挥城市碳汇能力,推动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加快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城区。


11.构筑复合生态空间格局。修复完善由生态带、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空间格局。严格保护优先保护单元生态环境,依法禁止或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严守生态环境底线,确保生态环境功能不降低。加强重点管控单元管护,提高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水平。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中适用的技术和模式,加强桥下空间、地下空间利用水平,强化空间复合利用和功能叠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生态环境局、区政务服务办、市规划资源局河西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2.提升城市绿地覆盖水平。推动区域绿化生态网络的系统化、均衡化、功能化,加快绿地建设,完善绿地养护精细化,均衡绿地布局,构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绿地系统。加强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合理规划绿化地等,依照本市乡土植物习性和碳汇能力,因地制宜进行植物配置,加强现有园林绿化养护水平,合理提升城市碳汇能力。注重社区公园、街头绿地等小微绿地建设与提升,推进集中建绿、身边增绿,发展立体绿化,推进沿河绿道建设,丰富城市空间绿色生态层次。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城市大树调查工作,建立城市大树台账和古树名木后备资源库。到2025年,城市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进一步提升,提升道路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区城市管理委、区生态环境局、市规划资源局河西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推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公务用车新增及更新车辆优先选用新能源车型。逐步提升环卫、城市物流配送等相关领域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使用比例。推动将老旧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替换为清洁能源车辆。完成国家下达的中重型营运柴油车淘汰任务,持续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区发展改革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国资委、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河西交警支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14.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出行。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城市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配合“津城”轨道线路建设,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持续推进陈塘科技商务区域内两座公交首末站建设,优化轨道环线至外环线区域线网,实施中途站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标准化站台。加强绿道等慢行系统维护,提高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连续性、通畅性,改善行人过街条件,加强共享单车投放及秩序治理。推进智慧赋能低碳出行,鼓励建设立体化、智能化停车位(库、楼),拓展ETC等电子化收费方式应用。积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持续提升绿色出行比例。(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河西交警支队、陈塘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加快推进循环型城市建设。完善优化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推进与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逐步建成“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推行“互联网+回收”模式,支持废旧物资网络回收平台发展,推动再生资源应收尽收。大力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积极推广“谊景村”社区垃圾分类经验,探索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建立健全密闭、高效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输系统。有序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行动,整治过度包装,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减少商品零售、农贸市场、外卖、快递、住宿等重点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80%左右;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区发展改革委、区教育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


发展低碳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使用,完善新型电力基础设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16.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加大太阳能资源利用,充分利用区内商超、写字楼、机关单位、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文化旅游场所、体育场所等公共建筑或公共机构的闲置屋顶资源,推动分布式光伏建设项目落地,鼓励商务楼宇建设以自发自用为主的分布式光伏装置,做好本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工作。有效利用太阳能光热资源,支持企业、商户、居民小区等应用太阳能热水设备。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水平,鼓励用能单位积极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资源综合高效利用,鼓励新建住宅开发利用浅层地热,满足民生用热需求。(区发展改革委、区教育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委、区体育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市规划资源局河西分局、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17.提高天然气保障能力。推动燃气供热企业、煤改气用(商)户与燃气供气方签订合同,加强履约保证,确保全区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优先保障民生用气。鼓励用能单位提高对天然气的利用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结合用户需求、地块开发、道路建设,持续完善区域内燃气管网布局,积极推进燃气旧管网改造,加强天然气管线维护,提升管线安全水平。推进燃气终端设施升级改造,保障居民用气安全。(区发展改革委、区城市管理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优化完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电力新基建发展,支持国家电网“十四五”战略规划在河西的落地实践。全力打造高供电可靠性配电网,完善电力地下管线设施、推进变电站建设,全面提升电力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构建与中心城区相适应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智能电网,以适应可再生能源大比例接入需要。支持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引导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扩大交易规模,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推进虚拟电厂建设,优化灵活性负荷控制,引导大型建筑楼宇、公共机构、工业企业等用户积极参与需求响应,扩大需求侧响应规模。(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政务服务办、市规划资源局河西分局、国网城南供电分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


强化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深入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19.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赋能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投入、人才引育、资源聚集、产业培育等各项工作机制。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工程、项目,构建京津冀联动机制,围绕重点园区、创新街区、系列楼宇发展,构建产学研用金介服创新创业共同体治理机制,全方位促进绿色低碳科技变革。制定河西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方案,研究制定科技发展与项目布局路线图,全链条布局绿色低碳技术。鼓励企业争取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方案和参与绿色技术创新项目,通过产学研融合、创新联合体等形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主动“揭榜挂帅”攻关,突破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实施高成长性企业助跑计划,打造“雏鹰—瞪羚—领军”的高成长企业接续发展梯队。持续推动针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生态环保技术成果应用,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的科技动力。加大绿色低碳技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完善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到2025年,“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分别达到80家、6家、6家。(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生态环境局、区知识产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突破领域,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创新资源平台开放共享机制,鼓励建设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的创新平台。强化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聚集,优化配置科研力量,建设科技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构建以高新技术研究院、企业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创新联合体,面向绿色低碳发展需求,以培养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多层次、复合型碳达峰碳中和人才队伍。落实天津市科技奖励、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优化科技人才计划与布局,健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人才评价管理与服务。(区委人才办、区科技局、区人社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强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持续在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前沿性、引领性和时效性的创新成果。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争取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化科研力量和推进资源共享,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聚焦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强化科技战略支撑,优化学科和研发布局。发挥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作用,借助陈塘科技商务区“北方设计之都”先行区建设契机,开展协同创新,鼓励天津海河设计集团等重点企业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减碳新技术和低碳建筑设计建造新方法。积极参与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应用基础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支撑能力。(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国资委、陈塘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依据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攻关清单,结合我区科技创新资源,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参与国家及天津市绿色低碳研发科技项目在本区落地研发。以科技创新带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支持碳减排关键技术突破,支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围绕金融绿色发展、绿色设计、数字经济等优势产业,助力新金融企业、“北方设计联盟”、中交智运等重点企业梳理应用场景重点任务。支持已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快提升重点领域绿色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区委网信办、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生态环境局、区知识产权局、陈塘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引导全民参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低碳意识、环保意识,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全民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氛围。


23.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在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儿童生态文明养成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知识科普活动,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丰富宣传方式,深入开展海报展示、有奖竞赛、建言献策、典型示范、学习交流等专题活动,引导社会公众增强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区委宣传部、区发展改革委、区教育局、区生态环境局、区科协、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24.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加快推广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为目标,打造一批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示范典型。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引导与行业监督。落实《天津市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推广应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动大型商超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加强展示和宣传,持续提升绿色消费水平。将碳达峰、碳中和理念贯彻于大型活动中,在大型文娱活动、商务活动、文化教育、科技宣传等活动实施过程中注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倡导居民生活用能低碳化,主动选择节能电器设备,积极推广使用智能家居。推动全民参与碳普惠活动,鼓励社区家庭、个人群体、机关单位、行业企业等申领低碳场景标识。(区委网信办、区发展改革委、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委、区市场监管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25.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引导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开展节能降碳行动,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推动国有企业率先制定并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实施有针对性的节能降碳措施,注重能源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主动提升绿色创新水平。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开展碳排放摸底统计,研究碳减排路径,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推动驻区上市公司等有关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有关部门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活动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专业机构等组织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商务局、区科技局、区国资委、区金融局、区工商联合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6.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纳入区委党校主体班次教学计划,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专题班,提升领导干部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专题培训,对成员单位重点讲授碳达峰碳中和有关政策进展、工作开展思路等,加强专业知识集中培训,切实增强有关领导干部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方面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


(七)试点有序推动碳达峰行动


开展试点先行,积极推进各类低碳试点示范建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市碳达峰提供河西经验。


27.开展绿色公共机构试点建设。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绿色低碳公共机构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在生活热水需求大的学校、医院及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推行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项目和太阳能供暖试点。加强机关、学校等场所废旧物资回收能力,设置回收交投点,推进废弃电子电器类资产、废旧家具等资产循环利用。推进“公物仓”管理制度在有条件的公共机构先行试点。抓好公共机构食堂用餐节约,常态化开展“光盘行动”等反食品浪费活动。稳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制度有效落实,选取一批节约型机关开展能耗及碳排放总量管控试点创建。到2025年,全区公共机构用能结构持续优化,用能效率持续提升,确保80%以上的处级及以上机关达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区发展改革委、区教育局、区商务局、区卫生健康委、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8.开展陈塘科技商务区碳达峰试点。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各环节全过程。推动陈塘科技商务区在体制机制优化、能耗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设施建设、低碳路径研究、应用场景打造、绿色投融资、技术推广应用、绿色制造、数字赋能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建设。落实相关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能源监测统计和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要求,加强分析预测,推广应用天津碳中和支撑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以中交京津冀区域总部等总部型企业落户为依托,继续聚焦设计、科技相关领域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在商务区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央企总部聚集区。持续壮大“北方设计联盟”,加强对设计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引导力度和顶层规划。将绿色低碳产业纳入商务区重点产业范畴,积极对接绿色科技、新能源等绿色低碳技术,吸引科技创新成果在商务区落户转化,加快推动已落户产业的带动辐射效应,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到2025年,高技术服务业及以设计产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业产值占商务区产值比重的近20%,多业支撑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金融局、陈塘管委会、国网城南供电分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29.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制定河西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实现主要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以公共机构、企业、餐厅、商场、学校、酒店、景区、社区为重点,大力倡导“无废”理念,多点打造“无废细胞”建设。(区科技局、区教育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委、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各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对外合作


(一)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进一步构筑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资源禀赋,运用市场化招商机制引进首都外溢项目,聚焦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深化产业链招商。精准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清单,优化承接结构,强化承接机制,吸引集聚一批央企二/三级总部、上市公司和民营强企增量资源。围绕雄安新区发展定位,鼓励“北方设计联盟”企业,特别是工程设计及上下游企业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为支撑,打造智能科技产业聚集区,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对接和转化。持续深化与京津冀数字经济联盟交流合作,大力培育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城市管理委、区商务局、陈塘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全方位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中交系、水电系等央企在河西举办国际技术交流大会和高峰论坛,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机遇,开展节能降碳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搭建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工程市场信息服务和展示平台,充分释放河西工程设计产业的辐射效应。积极争取参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容,加快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功能区联动,探索形成业态衔接、功能互补、利益共享的发展格局,提升影响力。依托“北方设计联盟”的先发优势,引导设计型科研院所和服务型制造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等领域海外工程建设,不断扩大业务规模。利用“政银保”项目为外贸绿色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加强与中信保、贸促会、进出口商会等组织合作,为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提供支持。(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商务局、陈塘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国内合作交流


围绕低碳技术交流、社会资金引进和低碳能力建设,以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为重点,深入推进在近零碳排放示范、绿色建筑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家低碳试点省市在碳金融、低碳技术研发、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降碳路径研究等领域的经验交流和合作。开展总部经济交流,加强对企业总部入驻的吸引力,重点引进数字产业各细分应用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头部企业。加强与碳达峰、碳中和专业机构深化合作,组织国内低碳领域专家来河西区开展交流研讨。推动东西部协作深入开展,构建绿色合作交流机制,在光伏碳减排、林业碳汇等方面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在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崆峒区和甘南州卓尼县进行推广应用。(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建设委、区合作交流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深化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持续推进“友谊路金融街”提质升级,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鼓励和引导企业联合开展绿色项目对外投资合作。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加强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服务,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绿色化。(区金融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政策保障


(一)严格执行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


严格执行市统计局制定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落实完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的统计核算工作,鼓励相关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推动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深入贯彻落实法规标准


认真贯彻实施《天津市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建筑节约能源条例》《天津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深入开展释义解读,扩大宣传面。鼓励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配合制定绿色租赁标准。(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区住房建设委、区金融局、区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贯彻落实财税价格政策


加强预算收入统筹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等支持力度,增强绿色低碳产品政府采购力度。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合同能源管理等优惠政策。按照天津市能源价格改革部署,落实居民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与供热计量价格政策。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依法落实差别价格、阶梯价格政策,引导节约和合理使用水、电、气等资源和能源。打造绿色项目库,按照企业绿色评级、投资项目评级指南或办法,加强金融机构与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组织对接。(区发展改革委、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城市管理委、区金融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金融


提高金融在改革、发展与服务方面的创新能力,用足用好天津市打造金融街的战略机遇,聚焦助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友谊路金融街辐射能力,持续强化天津市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着力打造“天津金融街”。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项目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持续深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金融机构成立绿色专营机构和建设碳中和网点,鼓励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开辟绿色信贷业务快速审批通道。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等领域内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环境信息披露能力建设,提高经营活动中的环境效益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产业领域企业上市融资,发行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转型债券等。鼓励本区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融资担保等金融组织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开发基于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碳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做好风险监测、预警、评估与处置工作,提高金融支持绿色项目的精准度,严控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探索对先进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支持,提升创业辅导和融资对接服务。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银行成立工作专班和工作团队,合力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区金融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进市场化机制发展


鼓励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参与天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编制碳排放报告,落实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部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督促其做好碳排放报告和履约工作。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区发展改革委、区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组织实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系统观念,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全区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必由之路,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确保党中央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在河西落地见效,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奠定基础。(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统筹协调


加强区委、区政府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领导,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统筹推进,按照国家、市级以及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本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织推动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开展相关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评估,定期进行总结并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责任落实


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切实扛起政治责任,把碳达峰工作作为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上来,明确目标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加强政策衔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严格监督考核


落实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指标实行协同管理、协同分解、协同考核,进一步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做好年度分析、中期评估和期末考核工作,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碳达峰综合评价考核制度。按年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清单,将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列入有关部门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内容。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的部门依规依法实行通报批评和约谈问责。(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借助“河西频道”“天津河西新华号”“津云印象西岸工作室”等河西融媒矩阵平台,发挥新闻媒体主流舆论引导作用,组织实施好河西科技周、哪吒体育节等重点活动,依托“网上网下一体、内外宣传联动”的方式,充分激发有关部门、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与市科技协会协作,推进与企业互动,普及国家科技发展知识,提高企业科学素养。进一步深化公众参与,广泛听取人大、政协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建议,畅通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大众的沟通交流渠道。充分发挥好河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良好氛围。(区委宣传部、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