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明:光伏门外汉的大战略
来源:商界 | 0评论 | 10847查看 | 2013-12-26 09:37:00    
  中国光伏业最大悬案——无锡尚德的归属迷局,终于尘埃落定。

  2013年11月3日,港股顺风光电发布公告称,成功竞购无锡尚德全部权益,总代价30亿元人民币。尚德这个倒下的巨人,正在被一匹半路杀出的黑马吞噬。

  实际上,近一年多时间内,英利集团、保利协鑫和天合光能等光伏大佬,都曾对尚德虎视眈眈。但在这场群雄逐鹿的竞购战中,最终胜出的却是名不见经传的顺风光电。在业界的惊叹与疑惑中,顺风光电的实际控制人——隐秘的资本大鳄郑建明,渐渐浮出了水面……

  炒房高手

  在竞购尚德之前,郑建明三个字在中国商界默默无闻。正因如此,人们不禁画下一连串的问号:郑建明究竟什么来路?他凭什么能买下尚德?他买下尚德的目的又是什么?

  要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就必须回到郑建明的发迹史上。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海南地产热潮涌现。时任国务院发展中心副研究员、《海南特区时报》副社长的郑建明辞职下海,投身于地产开发的浪潮中。但好景不长,1993年海南地产泡沫破裂,万通六君子转战北京,而郑建明则进军当时还不温不火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开发了上海最早的一批商品房公寓——位于浦东新区的“自由西村”和“澳门公寓”等项目。

  以地产起家的郑建明,后来在长三角一带拥有了明申实业和钱江实业等多家公司。其中明申实业主要经营高档楼宇、住宅、高级酒店及高档旅游休闲项目,现已开发上海、海南、江苏、浙江和贵州的五星级酒店、住宅等高档物业。其一大手笔是,2006年投资30亿元在三亚开发了“新佳鹿回头”旅游地产项目。而钱江实业则主要从事实业和投资,领域遍及停车服务、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和汽摩配件等。

  时至1998年,香港遭遇金融风暴冲击,楼市价格迅速腰斩,郑建明随即果断抄底香港楼市。与多数炒家选择住宅不同,郑建明在香港专注炒卖写字楼。他曾在2003年买入香港中环信德中心招商局大厦34楼全层,后来净赚数亿港元,一时成为名动香港的炒楼高手。

  自2000年起,郑建明在上海的投资也进入了快速扩张期,其下属的明申实业和钱江实业,相继开发了“明申中心大厦”和“钱江商务广场”等数个住宅及商业地产项目。而在海南整顿烂尾楼之际,郑建明又见机重返海南楼市,在收购烂尾楼的同时,还在海南三亚拿地3000余亩。其后,郑建明又不断拓展二三线城市地产市场,在杭州和贵州等地开始储备项目。

  虽然在房地产行业做得风生水起,但郑建明的志趣显然不止于此。2010年,国美电器上演“陈黄之争”。就在双方上演股权争夺大战时,郑建明悄然大肆购入国美股票。

  当时,郑建明持有约3.6亿股国美股票,市值高达8.5亿港元,超过当时国美总股本的2%,甚至高于陈晓1.25%的私人持股。因此,郑建明自然成为陈黄双方游说的对象。当时外界有传言说他属于黄光裕派,但郑建明强调,黄光裕和陈晓他都不认识,并非关联人士。

  国美电器控制权之争,于2010年9月28日进入高潮。那天的股东特别大会,将会决定大股东黄光裕能否逼令现任主席陈晓下台。决战前夕,郑建明不肯就投票意向表态,但他表示黄光裕是国美大股东,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事。随后,他又对外透露,不论结果如何,他也不会沽卖国美的股份。

  最终,“陈黄之争”以“陈晓离开国美回到上海,黄家重掌国美控制权”的结局告终。郑建明的那一票究竟投给了谁,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美内忧外患,发展受阻之时还能临危不退,反而增持股份,其投资眼光之独到,绝非常人能够企及。

  寒冬里的拐点

  郑建明行事风格极为低调。比如在收藏界,他其实是与“法人股大王”刘益谦同样级别的顶级藏家,但在各大拍卖会上频频露面的,却是他的代理人——原上海天衡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郁。这种称得上隐秘的低调,让外界很难捕捉到他“抄底”的逻辑。

  直到2012年11月,这层厚厚的面纱才被逐渐揭开。郑建明斥资1.99亿港元收购顺风光电4.63亿股,持股比例达29.65%,从而取代董事长汤国强成为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了这家光伏企业。这笔规模并不算大的投资,之所以引起了业界的注意,是因为它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p#副标题#e#

  2011~2012年可谓光伏行业哀鸿遍野的寒冬。欧美国家的“双反”调查,使得出口比例超过80%的国内光伏业,遭遇“出口受阻,产能过剩”的重创。国内光伏双雄尚德与赛维的市值,甚至一度比2008年高位时缩水90%多。然而,就在各路资本纷纷逃离光伏行业时,郑建明却突然出手,引来一片诧异:习惯于“抄底”的资本大鳄,又嗅到什么了吗?

  事实上,如果穿过寒冬的迷雾,确实可以发现行业转暖的预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欧美国家针对中国光伏行业的“双反”调查,其实是欧美资本企图把中国光伏行业打压下去,然后对优质资产进行廉价收购,继而重新启动欧美市场。与之相应的是,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内需市场被渐渐打开,企业对于出口市场的依赖开始缓解。

  2011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这项政策从整体上理顺了太阳能发展的价格体系,同时促使各省推出进一步的补贴措施。更重要的是,截至2012年,国内累计光伏装机容量为8.3吉瓦(1吉瓦=1000兆瓦),而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光伏装机容量将达35吉瓦,内需市场潜力巨大。

  2012年正好成了行业拐点。这一年国内新增装机量接近3吉瓦,比2011年增长了近300%。郑建明的逆市出手,可谓精准地抄到了最底部。一个光伏企业的老板事后评价说:“他当时介入的时机,基本上是最低点,成本也最低。这时行业外的资金都被吓住了,不敢进来,而行业内没资金、缺资金。”

  不仅如此,其抄底目标顺风光电,也绝对是优质资产。这家位于江苏的光伏企业,主营光伏电池产品,年产能虽然仅有100兆瓦,但其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位居于业内前茅。该公司曾连续两年登上福布斯的“中国最具潜力中小企业”榜单,2011年在香港主板上市。

  机会永远属于那些眼光独到并敢于出手的人。截至2013年11月19日,顺风光电股价已经突破6港元,比起一年前的收购价0.3港元,飙升了整整20倍,郑建明的收益高达30多亿港元。

  门口的野蛮人已经闯进了门。然而,这还只是郑建明抄底光伏业的第一枪。他的第二个目标是,虎落平阳的“光伏双雄”之一赛维LDK。

  2013年初的赛维,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尽管新余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一度施以援手,中国节能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等国资巨头也来洽谈过股权重组,但却不是收效甚微,就是无果而终。

  就在赛维危在旦夕之时,郑建明旗下的钱江实业,向赛维旗下的安徽赛维发起全盘收购,报价2500万元。然而,这次收购却以失手而终。2013年4月,合肥市政府下属的合肥高新产业社会发展服务公司,以1.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安徽赛维的全部股权。

  但是,郑建明并未就此罢休。在钱江实业收购受阻的同时,他通过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投资公司——福来投资(Fulai Investments Ltd.),分别在1月21日、3月26日和4月25日,连续三次购进赛维的增发股份,投入资金总计7222万美元,一举成为赛维第一大机构股东。

  一场闪电收购战,打得业界震惊不已。

  半路杀出的黑马

  短短半年时间,五度出手光伏行业,闯进门来的野蛮人究竟意欲何为?从郑建明投资手法的变化上,答案似乎有迹可循。

  与此前的财务投资者角色不同,郑建明这次出手光伏业,属于战略投资,并介入了公司治理层面。比如他按照持股比例,委派了两位董事,进驻赛维董事会;又比如,他在多方博弈中,悄然推动了赛维创始人彭小峰回归董事长之位。一位业内人士称,从输送巨额现金到维稳公司结构,处处帮在赛维最需要的地方,不得不让人觉得郑建明与彭晓峰极为默契。

  然而,这个门外汉的真正计划,仍然让业界难以捉摸。2013年8月,在一片猜测中,郑建明再度震撼业界——顺风光电开始介入无锡尚德的竞购大战。

  此时,作为尚德电力的重要资产,无锡尚德已经在破产重组的道路上,苟延残喘了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