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腹心区域,也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系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保障作用。
长期以来,海南州面临着生态本底脆弱与生态保护战略需求矛盾突出、产业基础薄弱与民生持续改善需求矛盾突出等问题,可持续发展之路充满挑战。
自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来,海南州紧扣“江河源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题,以生态保护为核心、清洁能源为引擎、科技创新为支撑,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高原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聚焦关键领域,多维度发力
2015年9月,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获得一致通过。2016年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提出“推动建立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落实工作积累经验。
2022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海南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海南州政府副秘书长、州科学技术局局长谢康勇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这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青海工作的关心关怀,也是国家赋予海南州的重大使命,是我州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需求。”
谢康勇表示,对于海南州来说,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要立足自身生态地位重要、民族文化多元、资源禀赋独特的实际,聚焦生态保护与修复、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特色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探索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南州高度重视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获批伊始,成立了由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同时,组建了工作专班,负责具体的项目推进和政策落实,形成了“州级统筹、市县主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海南州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了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紧扣可持续发展目标任务,围绕生态保护、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生态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工程项目和行动方案。海南州还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将各项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各项建设工作落地见效。
为保障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海南州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设立了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2023年,青海省政府印发《支持建设海南藏族自治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若干措施》,统筹各类资源要素,举全省之力推进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2024年省政府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创新示范区建设活跃程度在全国11个示范区中名列前茅。
以科创之钥,解锁绿色动能
科技创新是海南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支撑。以示范区建设为依托,海南州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合作实施省州科技计划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在海南州转化应用。海南州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科技创新督查激励评价三等奖。
海南州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建立生态农牧业海南州分布式专家工作站、与青海大学合作建立海南州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围绕生态保护、农牧业发展等,积极争取各类科技专项及奖励资金,实施省级创新项目15项、州级科技项目69项,建立了光伏园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碳汇观测体系和光伏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打造“5G+智慧渔业管理平台”,建成青海“三文鱼”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及虹鳟源性成分检测和鉴别体系,为青海“三文鱼”品牌全面走向国内国际市场提供食品安全和质量保障。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海南州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型企业28家、创新平台17个。2024年,海南州有效商标注册量4368件,有效发明专利3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8件,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势头更加强劲。
数字治理体系同步升级,“智慧海南”平台汇聚12个部门数据流,构建生态红线智能预警网络,实现环境风险毫秒级响应。海南州同德县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矛盾纠纷特征,98%的基层矛盾在萌芽阶段即被化解,数字治理精度显著提升。
五大行动,构建系统治理新格局
海南州是黄河源头和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海南州以科技创新支撑、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生态农牧业绿色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惠民、新经济增长点培育五大行动为抓手,构建起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新格局。
海南州全面落实林草长制、河湖长制责任,积极探索高寒区荒漠化防治办法,编制印发《“三北”工程六期规划海南州实施方案》《海南州共和盆地防沙治沙三年攻坚行动方案》《海南州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全面实施“三北”工程,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积极推进河湖综合管理,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2024年,海南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5.4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78%,州府所在地恰卜恰镇环境空气优良率97.5%,黄河(海南段)10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以上标准,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建成区无黑臭水体,年度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合格率为100%。
依托年均3000小时充沛日照与每平方米400瓦的高原风能,利用荒漠化土地,海南州建设了全球最大水光互补发电站和光伏发电园区,率先构建“水风光热储”五位一体的清洁能源体系。数据显示,建成的光伏园区内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覆盖度三年间达到80%,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度“双提高”的目标。2024年,海南州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跃升至4916万千瓦,占青海省总量的56%;全州清洁能源完成投资161亿元,同比增长21.5%,占全部完成投资的75%,扭转了千百年来海南州主要依靠传统畜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向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绿色新兴产业重大转型。
在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的同时,海南州全面促进农牧民增收,积极探索“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养羊”模式,在光伏园区建成32个光伏生态牧场和56个集中放牧点,年养殖光伏羊2万只以上,辐射带动18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持续增收;投资3.44亿元建设装机容量50.5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扶持带动全州5县173个脱贫村增收,每年各村集体收入增收30万元左右。
全州落实青海省以绿色电力促进绿色算力协同发展的重大要求,深度融入“东数西算”“东数西存”“东数西训”国家战略布局,着力打造集数据存储、多元算力于一体的全省算电协同发展“零碳”示范园区;将“绿色电力+绿色算力”作为破解当前全州清洁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中“荷”的严重不足问题的有效举措,着力构建以“绿电”促进“绿算”、以“绿算”推动“绿电”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形成绿色电力与绿色算力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新态势,其中由中电建投建运营的青海共和50MW光热电站数字孪生平台实现了光热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
青海省素有“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的美誉,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海南州深度融入省部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战略大局,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围绕稳量、提质、补链、扩输的路线路径,积极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4万亩,新建千头万只牦牛藏羊标准化生产基地85个、草畜配套生态牧场28个,打造万亩青稞、油菜、饲草种植基地11个。
2024年,海南州生态农牧业产值突破65亿元,166个有机认证产品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