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柴达木盆地的茫茫戈壁中,一座因青藏公路而兴的城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在风沙中慢慢生长。从原来“浓油重盐”的化工重镇,到如今新能源、新农业、新文旅交织的活力之城,格尔木正在绿色发展道路上奋力前行。光伏板铺就“蓝色海洋”,盐碱地上崛起“枸杞绿洲”,昆仑山脚下文化秘境,让这座戈壁小城正谱写出一幅彩色发展图景。
这是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三峡能源青豫直流二期一百兆瓦光热工程。图片均为新华社发(杜笑微摄)
“新能源”带来经济新动力
从格尔木市出发,沿着109国道一路向东,没多远就能看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光伏板。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让这里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是清洁能源开发。
格尔木市地势平坦开阔,年平均日照小时数为3096.3小时,而且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完善的电网支撑,是全国太阳能资源开发综合条件最具优势的地区之一。越来越多的能源公司看中这些优势,选择来格尔木发展光伏、光热等新能源产业。
在戈壁深处的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三峡能源青豫直流二期100兆瓦光热工程的吸热塔直插天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青海青豫直流光热工程项目经理蒋军胜介绍,作为国际领先的塔式聚光发电技术示范工程,这个项目配置12小时熔盐储能系统,可实现全天候稳定供电。项目年发电量预计达2.271亿千瓦时,可满足18.93万户家庭清洁用电需求,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63万吨,相当于人工造林18.86万亩。
2月26日,全国规模最大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基地电源项目开工。这个装机规模达1924万千瓦的超级工程,建成后每年通过“青桂直流”特高压线路向广西输送365亿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广西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的14%,将有效缓解广西电力供需矛盾。
这是2025年4月15日拍摄的青海华电格尔木一期2×660兆瓦煤电项目建设现场(“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
“清洁能源开发一直是格尔木发展的一个重点。”格尔木市副市长肖军介绍,目前,新能源装机1096.3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92.8%,占全州新能源总装机44.6%,占全省新能源总装机20.2%。
片片光伏板不仅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曾经风沙漫卷的不毛之地,也在光伏板下方焕发生机——上千亩牧草郁郁葱葱,滴灌管在沙地上编织着绿色脉络。光伏板构筑的“遮阳矩阵”使光伏板下的地表温度下降,水分蒸发量减少,让“发电+治沙+农业”的立体开发模式从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正探索‘光伏+生态治理’新范式。”格尔木市能源局局长申杰山展开规划图,“未来3年,5万亩沙化土地治理将与光伏开发同步推进,实现‘治理-开发-致富’的良性循环。”
光伏板阵列间,电站工作人员王建康轻触刚破土的苜蓿嫩芽,说起这几年的变化,不善言辞的他变得滔滔不绝:“过去每年春秋季节都有沙尘肆虐,而如今有了连片的光伏板,沙尘天气也变成了‘难得一见’的景象。”
不仅是“植绿”,还有“造绿”。
格尔木市数据局局长顾庆初介绍,格尔木市地势平坦开阔,年平均日照小时数超3000小时,平均太阳总辐射量在6800兆焦每平方米以上,而且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完善的电网支撑,是全国太阳能资源开发综合条件最具优势的地区之一。此外,格尔木气候冷凉干燥,是理想的绿色智能算力发展地区之一。
有了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发展绿色智能算力就变成了顺势而为。肖军介绍,从格尔木昆仑云谷智算中心开始,格尔木将重点建设集AI超算集群、大模型算法训练、数据存储备份于一体的算力基础设施,在柴达木盆地形成新能源应用端产业布局,推动清洁能源与算力深度融合,构建高效、低碳、智能、集约的绿色算力走廊。
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