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可达80%
来源:本网综合 | 0评论 | 5144查看 | 2014-02-20 14:44:00    
  世界自然基金会19日发布报告称,如果中国能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采取适当政策,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可支撑中国80%的发电量。这份报告题为《中国的未来发电》,由WWF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能源转型研究所(Entri)”完成。

  报告认为,中国如果能从现在开始加快应用目前和未来可预见的节能技术,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标准,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扶持力度,逐步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率,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将可支撑起中国约80%的发电量。

  报告说,如果能实现上述目标,到2050年中国因发电而产生的碳排放量将比目前减少90%,且不会损害中国电网的可靠性和减缓中国经济发展,2011年到2050年发电总成本将为57.7万亿美元,比目前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发电总成本低约6.3%。

  虽然该报告假设的条件目前中国还不完全具备,但它将中国能源转型的紧迫性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美好前景展现出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气候变化和能源项目主任卢伦燕告诉记者,中国经济经过30年快速发展,目前已具备一定实力,但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都在威胁着中国未来发展,所以中国处在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她表示,世界自然基金会接下来还将就中国煤消费和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等相关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

  结论的颠覆性与立论的现实性是该研究的特色。WWF认为,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提升到80%,不会影响中国的长期增长前景。其成本不高,而在技术上,报告反复强调,其预测甚至基于一个“偏保守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结论的颠覆性与立论的现实性是该研究的特色。WWF认为,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提升到80%,不会影响中国的长期增长前景。其成本不高,而在技术上,报告反复强调,其预测甚至基于一个“偏保守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作为基准,报告认为,按现有节奏,2050年中国火电占比不会下降,但全国的总用电需求将达目前的6倍。目前,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已接近欧盟水平,虽仍远不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但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未来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力不容低估。

  因此,报告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中国应采取一系列提高能效的措施—向服务经济转型、限制高耗能产业、为家电和工业设备颁布严格的节能标准。这些“组合拳”将使2050年全国用电量比基准值降低49%。

  据此,报告进一步提出,如果中央政府推出一系列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那么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中的占比最高可达83%。剩下的17%来自燃气发电—由于风电厂、光伏电站必须“靠天吃饭”,燃气电厂能在它们无法提供足够电量时成为应急电源。

  同时报告指出,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可再生能源无法扮演关键角色。这并非由于可再生能源价格昂贵—事实上,报告认为,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将在2030年与火电持平—关键原因在于,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必须改造整个电力体系,单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这一改变。

  整个报告中最大胆、也最富争议的结论,是认为在采取以上措施后,到2040年全国就能彻底关闭燃煤电厂,全面转向可再生能源。经过测算,未来30多年,即使不考虑环境成本,这么做的总成本甚至还略低于依靠燃烧煤炭发电。
 
  《中国的未来发电》对公众发布的简明版本就有70页,其完整研究过程只能发表在网站上。可以说,研究者用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了其研究的可行性和现实性。但不可否认,报告的结论与许多人既定的思维产生了冲撞。

  WWF气候与能源项目高级项目官员邓梁春承认,这份报告可以说是“迄今对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前景最大胆的情景设计”。而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认为,如此颠覆性的结论他还是第一次看到。

  李志青认为,国内学界目前的主流意见是能源转型迫切需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但可再生能源是否能成为主流,目前还不是核心议题。国内现在最现实的考虑是更高效、更清洁地利用煤炭。他说,能源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或是环保问题,它更是安全问题。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看,可再生能源目前似乎还看不出具备这种能力,“过去,我们也许忽视了火电的环保成本,但同时,其对能源安全的意义也没有在价格上得到充分反映。”更重要的是,李志青认为,中国的能源和经济结构存在非常强的路径依赖,生产者、消费者的惯性很难一下子扭转。

  他认为,事实上,在能源方面,国内存在各种利益主体,中央政府作顶层设计时受到种种制约。“或许国外研究者对解决中国问题的设想过于理想化了。”报告提出的建议其实在中国不太具有操作性,比如立即征收高额碳税、在2040年彻底放弃燃煤发电。他说,能源问题更现实的做法是充分考虑各利益主体的诉求,在博弈中找到适合的治理模式。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