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风暴中国家能源局官员集体陷入沉寂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0评论 | 4183查看 | 2014-06-11 19:37:00    
  更多的能源局工作人员则基本“封口”,难以接近。或者只可以出席一些私密活动,而公开活动则需要走流程申请。

  即使在理应有能源局官员出席的会议和论坛场合,近来也鲜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从能源局重组,原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事发,这种现象就开始出现。在连续的腐败案爆出后,能源局更是沉默以对,几乎没有公开的回应,官员几乎绝迹公开场合。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从2012年刘铁男被举报、最终被调查后的能源局反腐进程发现,反腐对国家能源局工作方式和官员行为的震荡性冲击可见一斑。

  “刘铁男”冲击波

  刘铁男被举报,正值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前夕。彼时2012年底,能源改革方向未明。重新组建能源部的呼声甚高,要对能源实行统一监管。

  刘铁男被举报后,依然担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直到2013年的“两会”后,能源局与电监会重组,刘铁男卸任局长,保留了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职务。

  去年5月11日,中纪委在发改委带走刘铁男,四天后刘铁男发改委副主任职务被免,刘铁男的名字和简历介绍从发改委网站上被撤去。此后围绕刘铁男到底牵涉何事,各方议论纷纷。

  而此前2013年1月的能源工作会议还是由刘主持。相比往年,这次能源工作会议“戒备森严”,几乎没有媒体进入。还有地方能源官员在会上公开声讨能源局的审批抓得太严,影响到地方经济发展。

  5月份,随着刘铁男正式被中纪委带走调查,引起了外界对于能源局官员是否卷入窝案的猜测。有消息称,在刘铁男任期最后阶段,从电力司司长提拔到能源局副局长的许永盛曾被调查过,但当时未经官方确认。

  2013年能源工作会议前后,能源局就新设了专职党组纪检组,戴晓曙担任组长。当年4月能源局重组后,戴继续任能源局党组纪检组长、党组成员。

  但之后,能源局为落实国务院政策,积极下放和取消审批权,刘铁男任内审批的项目都被称为是突击审批,这也成为质疑的焦点。

  同时,重组后的国家能源局一成立,就收紧了对外的口子,从上到下部署“转职能、改作风、抓大事、解难题、办实事、建机制”活动。官员们不再对外发声,能源局内部有规定,所有会议和论坛的发言邀请,都要报能源局领导批,统一按会议性质协调相应官员到场发言。

  另外,能源局展开了密集的地方调研活动,听取各个地区的意见,推动服务能源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各个业务司司长牵头的协调机制。一直持续到2014年,能源局一直在完善服务机制。

  软化审批权

  为了抵消刘铁男案件的影响,重组的国家能源局从一开始就强调要注意作风,并定位于减少审批,做好规划和战略。

  在“转职能、改作风、抓大事、解难题、办实事、建机制”指引下,能源局先是建立服务能源企业科学发展工作机制,并密集调研地方,了解地方和企业的需求。随后将原电监会派出机构转为能源局机构,监管领域从电力拓展至多领域。

  能源局还在2013年下半年建立资源大省对口联系机制,由能源局党组成员对口资源省份。通过该机制,倾听资源省份发展诉求,统筹研究解决制约能源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地方反应强烈的突出问题;确定能源资源省份战略定位、发展目标、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促进地方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每个党组成员都有对口联系省份,主要是官员通过调研的方式听取地方对能源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地方一般希望能源局能支持本省项目,并能协调一些跨区域的项目审批,以及能在能源项目建设中协调横向不同部门关系。

  到今年4月份,在经过两批次的取消和下放审批权之后,能源局公布了还保有的审批权。一位湖北的能源企业负责人当时对本报记者称,审批权主要是要避免互为条件的审批,让投资真正成为企业的自主活动。而按照原来的审批流程,始终存在寻租空间。

  不过即使经过放权,审批权还是存在。而且能源项目的审批往往牵涉甚广,涉及到不同的部委机构,审批权下放后的工作机制没有建立,官员显得有些难以适从。

  一位能源局底下事业单位的政策研究员对记者解释,能源局官员出事无疑跟审批权有关,有些人牵扯到多年以前的事情,但同时,在产能约束、环保、安全等要求下,能源局的审批权还是要有。很多能源企业都是央企,企业和管理部门的权力划分不清晰,需要逐渐全部转移给管理部门。审批权的关键方式,可以通过规划定项目,避免一事一批。

  陷入沉默

  今年4月份以来,能源局官员密集出事,让能源领域反腐再次成为焦点。

  4月中旬,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郝卫平被调查。一个月后,形势急转直下,先是检察机关以涉嫌受贿犯罪,对郝卫平、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采取强制措施;后有国家能源局副局长许永盛、新能源司司长王骏被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一周内4名官员被立案侦查后,能源局彻底陷入了沉默。工作人员对外皆不作回应,一般都回复说,这个时间不好发表言论,甚至连业务问题都不讨论了。

  5月7日,能源局网站还专门发布消息,宣布印发了《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实施办法》。

  这个《实施办法》部署了反腐5个方面的重要任务,强调纪检监察组织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全面履行监督职责。

  6月份,国家能源局还印发《关于履行“一岗双责”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的意见》。要求能源局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具体要落实选人用人责任,作风纠正责任、权力制约责任、案件查处责任、干部监督责任、教育管理责任以及抓好组织领导。

  在此期间,能源局官员完全沉默了,公开会议和论坛上都见不到人。本报记者通过其他渠道联系,也被以各种方式推托了。

  原来国家能源局就人员稀缺,有借调人员的传统,一位在一家能源央企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今年4月他被借调到能源局,主要工作就是准备反腐倡廉材料。

  更多的能源局工作人员则基本“封口”,难以接近。或者只可以出席一些私密活动,而公开活动则需要走流程申请。

  本报记者观察到,去年以来的反腐从能源企业开始,再波及到行政官员。官员涉事,也影响到实际工作的推行,很多能源大企业削减投资,一些新项目都在拖延中观望着环境的变化,这不仅是国有大能源企业的事情,还影响到能源局官员。

  从能源局官方网站看,今年以来审批的项目并不少。但在一些领域,比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地方建设并不积极,相关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等传了多时的政策也不见踪影。其他领域的项目,则同时受制于经济放缓的大背景,节奏也都慢下来了。

  能源是今年反腐的重点领域之一,截至目前,除了中石油,煤炭电力领域、能源局系统也已经有多人卷入贪腐案,还无法判断会否继续发酵。在种种观望、纠结中,刘铁男去年5月正式被调查至今,刚好1年有余。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