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投资持续降温
来源:能源 | 0评论 | 4520查看 | 2012-10-09 12:54:55    
  曾经刨地三尺争食项目的绿金大鳄,现在齐刷刷地对清洁技术敬而远之。这个一度风光无限的领域,还能找到点石成金的投资乐趣吗?

  从2009年至今,凯旋创投副总裁衣进在看了无数个太阳能项目后,还是迟迟没有进入。这家于2008年创建的投资基金,从创立之初就在清洁技术领域寻找机会,而在衣进看来,新能源投资已经过了“黄金时期”。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间,无数资本涌入这个具有梦幻色彩的新领域,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超高市盈率让投资者趋之若鹜。渐渐地,大众发现这些资本的宠儿似乎不厌其烦地讲述着一个同样的故事——此项新能源技术应用能替代大量的化石能源。在全球市场陷入低迷、产能过剩的现实面前,这似童话般的故事不堪一击。

  显然,在上演了无数资本神话之后,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对于新能源股票热情跌入谷底,而这一情绪已经传递到了一级市场。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清洁能源行业仅披露融资案例3起,融资总额为2870万美元,数量和金额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81%以及95%。

  据衣进介绍,在美国,很多基金不再投资清洁技术。过去的经验表明,从研发新技术到产业化,在清洁技术漫长的产业周期面前,“快钱”涌入的高风险不言自明,而如今IPO这个在过去畅通便捷的退出渠道布满荆棘。以太阳能领域为例,今年以来已有多达10家太阳能行业企业IPO相继搁浅,其中包括8家光伏企业,2家光热企业。

  对于嗅觉灵敏的绿金而言,不得不拓宽新的“脱身”路径。“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这句创投界的名言,又成了当下新能源领域的生存法则。

  变天

  对于投资者而言,波谲云诡的新能源市场,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去年9月,曾被硅谷风投热捧的美国Solyndra公司宣布破产,给了创投公司当头一棒。而在此前,它吸引了一长串的投资者,包括CMEA、USVenturePartners等著名的硅谷风险投资公司,以及MadroneCapital——沃尔顿家族的私募基金等。

  虽然一大批风投对Solyndra公司情有独钟,现实是即使技术的故事多么完美,其高昂的成本让其难以走向大规模的应用。“特别是在过去两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迅速萎缩,风投对于光伏企业的追捧,直接导致了行业产能过剩。”一位不愿具名的风投人士对《能源》杂志记者如此表示。

  而在国内,也同时催生了一批以清洁技术投资为导向的新基金。作为中国最早的一家专攻于清洁技术风险投资的公司,青云创投经历了清洁技术投资从小众走向主流的过程。“清洁能源行业正在经历冰火两重天,基金募集资金和企业融资都变得很困难。”在清科集团第十二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中期论坛上,青云创投合伙人李立伟如此表示。

  的确,受到产能过剩、欧债危机市场紧缩等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风电和太阳能行业的发展都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趋势。特别是近期光伏巨头赛维LDK以及尚德频频传出破产消息,无疑是雪上加霜,令投资者对传统的制造产业更加谨慎。

  “在当前形势下,即便企业成功IPO,其账面回报水平也大大降低。更何况,有的企业甚至已经首发申请被否。”上述风投人士说。

  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清洁能源行业有3家具有VC/PE背景企业上市实现8笔退出,IPO平均账面退出回报仅为1.5倍,其中超过60%的案例回报水平在1倍以下,甚至还出现了-0.36倍的亏损情况。

  “在国内,证监会对于新能源企业特别是制造类的企业非常谨慎。因而,投资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其他的退出方式。”Martec(迈哲华)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能源电力总监曹寅介绍说。

  这也就意味着,等待市场转好,以通过IPO获取高回报率已经不切实际。一些投资机构甚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脱身”新路径

  从去年年初开始,辉伦太阳能营销副总监袁全经常收到问询收购的电话。虽然辉伦还仅仅是一家太阳能行业刚刚崭露头角的小企业,但其央企背景却成为了一些企业寻求并购的对象。

  “在二级市场低迷环境下,虽然上市是创投机构退出的主要方式,但是不论从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光伏概念股的反应还是国内新能源公司上市遇到的困境来看,通过并购或者股权转让退出,不失为一条很好的路径。”曹寅解释道。

  而这一趋势正蔓延到其他产业。对于风投退出主要有三种路径:一是成功上市卖掉股份;二是转让给其他PE,做止损处理;在极端情况,只能发起清算。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股权转让与并购退出方式在中国虽不及上市退出活跃,但伴随着市盈率的逐年下降,VC/PE回报不断下滑,二级市场退出难度加大,投资机构选择股权转让和并购退出的占比近年来也在不断增加。2011年VC/PE通过股权转让和并购退出案例数分别达到46笔和62笔,较以往年份有较大涨幅;相比之下,由于管理层回购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定价有失公允、政府过多介入及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投资机构选择该方式退出较少。

  作为国内光伏市场开发的主体,五大发电集团接待了络绎不绝的上门者,甚至一些国外的创投机构组团携带比较早期的项目或者有新技术的企业寻找买家。“以前都是中国企业到国外找资金,现在都是国外公司到中国找资金,当然其中也不乏骗子。”某央企新能源公司人士向记者感慨道。“国有企业内部有一批懂行的人,对国外技术进展非常熟悉,会对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多方评估。”

  据上述人士透露,曾有一家欧洲光伏电站的EPC公司到中国来寻找买家,但是一直无人接盘。

  从此种意义上说,寻找接盘者异常困难。在“十二五”期间,一向以主打风电开发的龙源电力提出要开发1.2GW的太阳能电站。对于是否在估价比较低的背景下,买入组件、电池制造商,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给予了直接否认。

  而此前,媒体传出赛维LDK将由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节能)接盘。对此,中节能太阳能公司副总经理张会学认为,接收“四面楚歌”的赛维并不是明智之举,甚至会成为公司包袱。

  尽管新能源行业陷入低谷,对于清洁技术的未来前景,多位接受《能源》杂志采访的业内人士都颇为看好。在清洁技术的投资版图中,不仅仅局限于风电和太阳能,还有更多的新领域有进入机会,甚至在太阳能产业链的一些细分行业还能寻觅当年投资机构争抢投资的情景。

  走向细分

  在浙江杭州,对标国内巨头First Solar的龙焱能源专攻于碲化镉技术,虽然目前处于中试阶段,没有实现量产,已经吸引了多个创投机构3000万美元的投资。据公开资料显示,第一轮投资者为晨兴创投和君联资本;第二轮为北极光创投和君联资本领投;第三轮为2010年,由鼎晖创投和君联资本领投。

  在曹寅看来,龙焱之所以能够吸引国内资本的潮涌而至,其创新技术是最好的注脚。在国内,投资多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有些创投对于技术的追求远高于对IPO退出回报的追求。

  和龙焱一样走俏的还有聚恒太阳能,专攻于被称为第三代光伏技术的高倍聚光光伏。这家光伏新兵在去年底获得了拥有250年历史的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一笔千万美元的投资。

  因为拥有晶硅电池无法比拟的高转换效率,在上述创投人士看来,高倍聚光光伏是潜在的绿金沸点,技术除非有激动人心的创新才能吸引投资者。

  在饱和的太阳能市场,也有企业试图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吸引投资,比如太阳能屋顶的租赁模式。

  “现在有很多的行业如太阳能和风电,整个产业链非常成熟,市场也非常明确,投资的方向是下一代的产品,这些产品有足够的技术壁垒,但可以把现在的这些产能淘汰掉。此外,产业链各部分的利润分配是非常不均衡的,利润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环境。”北极光创投董事总经理杨磊表示。

  在曹寅看来,由于风电市场基本在国内,对政府关系要求高,投资新能源的资本更看好太阳能。但是即使是此种情况,风电也有一些细分领域值得关注。“中国目前还没有具有实力的生产风电变流器IGBT模块的公司,几乎全部向富士通、英飞凌采购。”

  不可否认,清洁技术产业包括几十个门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