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集团张亚波:进军碟式光热发电的战略抉择
来源:浙商 | 0评论 | 8017查看 | 2012-11-15 09:25:00    
  一家拥有30余年历史的企业,

  无论谁要带领它继续前进,

  都必须要知道:

  这会是一场悄悄行进中的战争,

  而对手只有他自己。

  张亚波带着他的四位助手,来到中东以色列这块充满创新气息的地方。在半个月里,他穿梭于各个创新项目中。他必须作出明确的判断,什么样的项目才是三花值得一拼的未来。

  对于张亚波来说,以色列之行像是经历了一场战争的洗礼。50余个项目,涉及农业、太阳能等等,项目折射出的新鲜创意冲击着他的思维。这种思维碰撞如此强烈,是他不曾遇到过的。

  五年前,张亚波开始负责三花集团的实业运作和战略规划。从纸面规划到实战,要冲过一道道看不见的风险火线。39岁、温文尔雅的张亚波不得不直面这些挑战。他正在把父亲张道才——一位历经浙江改革开放30年的功勋企业家——创建近30年的企业带往更加牢不可破的城堡中。

  在浙江新昌三花集团并不奢华的办公室里,当疲劳袭来的时候,张亚波会抬头望一望对面墙上的三花战略图,这是他工作时放松的一种独特方式。窗外厂区传来的略显嘈杂的机器轰鸣声,偶尔会打断他的思绪。

  “并不是轰轰烈烈的改革,才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方式。我们不需要太多传奇性的变革,只需循序渐进的改变。”至为重要的是,张亚波认为变革的推动不应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应来自于企业自身的警觉所带来的自觉。这是新生代企业家少有的战略思维。

  而以色列之行寻到的项目合作,就是这种自觉性的有力体现。这次考察虽距今两年有余,但是双方合作的项目正在对三花、对张亚波产生深远影响。

  从一线娴熟的营销到技术把控,张亚波是三花集团的全能选手。“如果一个技术不具备原创性,那它的未来是没有竞争力的。我从以色列的新能源项目中看到了原创的价值。尽管,它仍然具有很大的风险,但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

  这是张亚波心目中的竞争力圣境:绝对的技术原创——企业的决胜之道。

  一位追随张道才许多年的资深高管说道:“三花属于张亚波的战争已经打响了。”

  新能源之战

  外界普遍认为,进军新能源领域,正是张亚波进入接班轨道后打的一场漂亮仗。

  在选到项目后,张亚波和他的团队要做的是,如何说服董事会来推动项目。父亲张道才十分看好这一步跨入新能源领域的战略投资,但在张亚波自己看来,这场战争才不过刚刚拉开序幕。“我们这几乎算是天使投资了。”谨慎的他在投资展开后依旧对存在的风险保持警惕。说到这项技术未来的应用时,他沉思片刻,然后莞尔一笑道:“这不好说”。但是,他说如果一旦技术成功,那会是一个开创性的局面,对整个新能源的行业都会产生影响。

  2012年5月,当一个500平方米的巨型反射碟矗立在烈日当头的以色列Rotem沙漠的科技工业园里时,张亚波与众人共同见证了这个三花和以色列方面合作开发的全球首个“碟式太阳能热发电单元样机示范项目”的落成。这项新技术可以将太阳能光热转化为温度540度以上的蒸汽进行发电,光热电转换效率最高可达28%,远高于光伏10%的转换率。

  庆典仪式上,父亲张道才笑吟吟地与周边的以色列和中国的大使、其他官员们寒暄着,张亚波却在一旁跟技术人员讨论起接下来技术攻关的难点和注意事项。对于他来说,这个示范样机的建成,从技术上只相当于走完了80%的技术发展路径,唯有待到高温蒸汽测试和改进成熟后逐步建设起100个单元并联碟项目之后才算走完了100%的技术路径,进入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阶段。亲身经历过项目考察初期到投资达成和样机建成之间的好事多磨,张亚波在真正成功之前不敢掉以轻心。

  2009年6月,张亚波连同三花中央研究院院长史初良向张道才提交了一份《关于组团考察以色列太阳能和水处理项目的报告》,开启了三花与弹丸之国以色列的不解之缘。

  当时,初掌集团战略旗帜的张亚波带领着集团专门负责“找项目”的三花中央研究院对多个行业领域进行调研,最终将公司下一轮投资规划确定在能源、水处理和发电三个领域,并出于对技术和人才的重视,逐渐将目光聚焦到中东地区享有“创新之国”美名的以色列。

  “中国人饭桌上总谈论最近赚了多少钱,但以色列人坐下来讲的都是‘我在搞什么研究’、‘我们合作有没有新的领域可以开发’。”张亚波通过观察以色列人的这一细节后,更坚定了以色列创新技术的可靠性。以色列的资源相对匮乏也让他联想到了同样贫瘠的浙江温州,“犹太人在这边生存的代价很高,所以只能靠大脑。当年的温州创业者也是这样出发的。”

  在日程满满的半个月里,他和考察团队走访了20家公司的产品项目,包括太阳能槽式、塔式和碟式技术,聚光光伏技术,海水淡化,废水处理和城市固体垃圾处理等项目。听着对方企业和技术人员描绘的一个个宏伟蓝图,他时常感到很幸福,却也始终抱着质疑的态度。毕竟他不是去“听故事”的。

  在进行碟式太阳能聚光光热系统项目研究的以色列威兹曼研究院里,几个研发专家向他介绍起了这个将会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绿色太阳能热发电主流技术的项目时,张亚波还开玩笑似的跟身边的史初良说道:“这么好的项目我们还不一定投得到吧。”

  而此时,这一项目的研发公司Heliofocus刚刚成立不久,也没有获得任何商业订单,还处于四处寻找新投资商的窘境之中。

  考察回来不到半年,在经过对项目的比较和筛选之后,三花于2010年1月决定与Heliofocus的大股东、以色列绿色控股公司(ICG)正式签约进行合作。三花股份出资1050万美元,之后又增资534万美元,获得Heliofocus公司30%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并获得这一技术在中国市场独家经销权和全球优先制造权。

  对于这笔投资,张亚波心里的算盘是这样打的:第一,这家企业拥有原创的核心技术,如果研发成功便能站在产业链的最高端;第二,这个研发团队非常优秀,集合了槽式技术的创始人、太阳能接收器的发明者和许多世界一流的研发专家,研发实力雄厚;第三,在对企业的风险管控上,它由以色列最大的企业——以色列控股集团的风投公司作为最大股东,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治理的相对规范。出于对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他决定放手一搏,毕竟“好东西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父亲张道才心里的一笔账是:这点投资算是以小搏大,只要对企业主业运营没有太大影响就试试吧。所以从考察初期开始,他就不太多过问项目的进展,前期工作的开展都是由张亚波和史初良一手推进。事实上,三花已经形成了一道风险防护墙,公司这一项目是独立开发的,一旦遇到挫折也不会影响集团的业绩。

  在投资消息传开之后,有些风投公司来向张亚波打听这个项目。可当他介绍完项目的基本情况之后,却换来了一句“你们魄力蛮大的”。张亚波明白弦外之音,他承认这样的投资多少有点理想主义情结,但“当时想想这点钱也花得起,做人总要有点梦想吧?”

  由于技术研发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当地局势波动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整个项目推进的前期,张亚波也几乎习惯了“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就在谈判签约的前夕,欧洲一家企业以高价完成了对以色列另外一家太阳能企业的收购,这让以色列大股东公司的老板Idan ofer对三花的收购估值提出异议,要求三花重新以溢价购入。这让脾气温和的张亚波火冒三丈,愤怒离席,谈判接近破裂边缘。幸好最终双方各做出让步,收购得以顺利完成。

  正当经历过各种“意外变化”的张亚波开始变得谨慎时,父亲的强力推进让他始料未及。按照张亚波和Heliofocus公司技术研发的计划,项目在中国的推广应当从明年才开始。但是张道才根据自己多年沉浸中国市场的良好水性以及在新疆、内蒙古等地的实地考察心得,他要求中国和以色列方面同步建设100个单元并联碟项目示范基地,这意味着中国市场的商业化进程将和以色列方面同步推进。

  技术之战


  对于张亚波来说,太阳能光热技术的战略投资只是三花在主业制冷领域之外播下的一颗希望种子,并不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战略规划之中。而眼下,他最迫切的战争是推动三花实施自身的战略转型,使企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