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国家电投、中车... 央企重组整合“瘦身健体”增效益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0评论 | 4827查看 | 2018-08-07 14:57:42
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双创历史最好水平——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利润总额8877.9亿元,同比增长23%;6月份单月实现利润突破2000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中央企业的好成绩,与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在数量上做减法,在质量上做加法”,持续“瘦身健体”为央企开创更优局面。
低效供给稳步出清
以市场化手段推进低质无效供给的市场出清,是解决供需错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决落实“三去一降一补”要求,让更多资源置换投向更有效率、更有价值的领域。
率先落实化解过剩产能任务。2016年,中央企业完成钢铁去产能1019万吨、煤炭去产能3497万吨,与当年的目标任务相比,完成率分别为141.7%和109.9%。2017年,中央企业完成钢铁去产能595万吨、煤炭去产能2703万吨,完成率分别为100%和108.4%,再次全面完成任务。今年上半年化解煤炭过剩产能340万吨。
扎实推进“处僵治困”工作。2016年“处僵治困”工作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平稳启动,2017年累计完成1228户企业的处置治理,整体亏损额分别比2016年和2015年减少739亿元和1634亿元。目前,已完成的企业“处僵治困”成效进一步巩固,计划今年完成的正在有序推进。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说,这些举措直接推动了中央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
企业感受很明显。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其2016、2017年累计化解产能1542万吨;2017年完成33户僵尸和特困企业的处置,亏损子公司户数同比下降61户;钢铁业绩继续保持国内最优。“2017年我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公司副总经理刘翔说,2018年将继续做好几大特困企业的脱困工作,重点推进多元产业的聚焦融合。
有序压减聚焦主业
质量和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要提质增效,“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压减)是工作重点之一。
根据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中央企业“压减”工作的目标是,用三年时间压减20%左右法人户数、将管理层级控制在4级以内。两年来“压减”工作深入推进,截至5月底,中央企业累计减少法人户数11131户,减少比例达21.33%,提前一年完成法人户数减少20%的目标。最长管理层级由8级减少到6级,90%的企业法人控制在10级以内。
通过“压减”工作,中央企业成本费用和亏损面得到有效控制。压减累计减少人工成本206亿元,减少管理费用178亿元;在减少的企业法人中,无盈利企业达6777户,占比61%。企业盈利能力也不断提升。2017年中央企业总资产报酬率同比上升6.09%,人均利润同比增加15.93%。
聚焦主业发展,国有资本竞争能力更强。例如,航天科工清理了房地产、纺织板块、汽车4S店等非主业企业法人98户,累计盘活资产128.90亿元;中国华电整合山东、内蒙古、宁夏等区域内41户新能源企业、12户发电和热网企业,实现区域内企业的协同发展,解决了单个新能源企业议价能力低、资金调配难度大等难题,增强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重组整合做优做强
中国北车、中国南车合并成中国中车后,经营规模稳居全球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第一: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合并成中国远洋海运后,集装箱船队规模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中电投与国家核电重组,系统集成、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核电重大专项进程明显加快;新组建的铁塔公司整合三大电信运营商的铁塔及相关附属资源,3年累计减少重复建设铁塔56.8万座……
“重组整合、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配置,是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说,“重组整合,数量上是做减法,但质量上却是做加法,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反应产生‘1+1>2’的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完成20组38家中央企业重组,目前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数量已调整到96家。其中,“横向合并”强化规模效应,“纵向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专业化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宇航介绍,“通过重组整合,集装箱船队深挖成本、采购、营销等方面的协同潜力,2016年实现协同效益53.42亿元人民币,2017年增至59.4亿元。船队、港口、物流、造船各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也不断加强。”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更高目标、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动重组工作。既巩固存量,也分层分类推进新的整合,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原则,积极审慎研究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