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耗能高、用能需求差异大,让推行综合能源服务成为关键。
●数据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使4万装机就可满足原定6万装机的所有负荷,建筑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泛在电力物联网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既要互联、又要共享,同时能够实现通过多种能源的相互转换和优化配置,真正能够实现互联网式多方交互、平等共享,达成综合能源服务整个生态圈的增值。
用互联网思维考虑,庞大的体量意味着巨大的流量。目前国网的用户体量超过11亿,电网如何挖掘这隐藏的“金山银山”,用流量更好地服务用户?“泛在电力物联网”这一新模式应运而生。其落地方式有哪些?用到了什么“黑科技”?为用户带来了哪些变化?
综合能源服务或成泛在电力物联网重要落脚点
什么是泛在电力物联网?“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泛在电力物联网其实是将包括客户侧的冷热电负荷、电源侧的火电、风电等,通过万物互联的技术联合起来,构建一个物联网的平台,通过企业中台,打造整个能源生态。”国网浙江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华向记者解释道。
在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状态评价中心的范元亮博士看来,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所有电网相关的人、事、设备全部连接起来,实现三个“在线”:设备随时在线,用户随时在线,服务随时在线,“三个都在线才是泛在互联”。
泛在电力物联网到底能不能看得见、摸得着?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落地的模式?记者采访发现,综合能源服务或成为泛在电力物联网目前的重要落脚点。
在冯华看来,泛在电力物联网与综合能源服务的融合是目前最常见的落地方式之一。“首先综合能源服务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融合是发展业务和数据融合贯通的物理载体,并且综合能源服务具备非常丰富的电力物联网场景。综合能源服务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融合就是业务和数据贯通后形成能源流、业务流、数据流的‘三流合一’,最终服务内部用户、供应商、能源客户、政府机构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能源生态。”冯华说。
杭州数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庆认为,狭义的综合能源服务只是把能源当成一种服务来提供,而事实上更有生命力的能源服务可以细化为三种不同模式。“第一种是项目和投资驱动型的综合能源服务,根据客户需求提供软性服务,如能源托管等等;第二种是当我们做这些软服务的时候,建设一些泛在的数据工程;积累一定数据之后,可以做到第三种模式,即真正意义上从数据挖掘出后续服务的价值。”他介绍道。而这些,都在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大生态”中。
泛在电力物联网助力提升园区综合能源服务价值
“将各不相同的‘小’生态圈,连接形成一个‘大’能源生态系统,正是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意义所在。”冯华说道。作为能源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生态圈是泛在电力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换言之,泛在电力物联网为综合能源服务提供了有效支撑。
“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首先要着眼于工业园区。园区耗能高、用能需求差异大,让推行综合能源服务成为关键。”综合能源服务应如何为工业园区提供优质服务?冯华给出了答案:“提供优质服务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园区需求。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园区用能的70%需求都是电,因此,构建园区综合能源体系主要应围绕电,形成以电为中心的合作体系。通过这一体系,鼓励用户在低谷的时候用电,在高峰的时候少用电。”
谈起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的首要任务,国网客服中心副主任李树泉有着相同的看法:“园区能源需求是开展综合能源服务的关键,园区所需能源包含冷、热、电和热水,而现外部供能只有电,其他资源当地并不具备,为此,我们建成了局域能源互联网,形成了以电为中心的多种能源泛在、感知、互联、共享的能源平台,形成了现在的硬件能源系统,为园区提供更优质的综合能源服务,这就是泛在电力物联网与综合能源服务融合的体现。”
除此之外,搭建综合能源2.0平台也是提高综合能源服务价值、实现园区业务和数据融合贯通的重要一步。据冯华介绍,综合能源2.0平台上为业务流,包括客户移动端、节能服务商、现场运维等;平台末端是信息流,包括数据整合、数据交互等;平台最底层则是能源流,包括蓄冷蓄热、光伏配电、小型储充系统等。“综合能源2.0平台可以实现整个园区协调优化控制,通过泛在电力物联网实现数据交互、云端储能、控制优化协同,形成能效的管理云端平台,结合光伏储能的云建设,可以为用户提供峰谷套利、需量管理,未来也可以实现现货市场的交易,为整个区域形成优化调动产生更大的价值。”冯华说道。
集中管理让综合能源服务更高效
“尽管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概念是今年才提出的,但实际上2008年我们就在广州CBD珠江新城投资建成了电力制冷和冰蓄冷能源中心,这种集中供冷系统进一步实现了CBD核心区的建筑节能。”在广州珠江新城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滕林看来,建筑能源的集中管理,从商业模式到技术路线,都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目标相契合。
推行集中供冷,广州珠江新城可以说是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CBD核心区。在珠江新城一江两岸的地底,埋藏、盘旋着总长达20公里、直径达1米粗的管道。里面“流动”的不是电,不是气,而是温度仅有2℃的冷水。这个庞大的集中供冷系统,构筑了地下鲜为人知的“冷世界”。“根据覆盖的建筑面积,我们初步设计装机大概有6万个,但由于空调负荷在不同业态的大楼会产生错峰效果,因此只需要备4万装机就可以满足所有负荷,建设之初就可以很大程度地节省资源。”滕林说道。依靠蓄冷技术的实施,通过运维平台对所有区域的用电量统计,实现设备智能化管理,从而达到移峰填谷、节省电量的目的,进一步实现建筑节能。
在滕林看来,如果没有系统调节的概念,建筑的自控系统成本越高,到最后使用效果越差。主要原因与大楼物业公司经营和配备人员的专业度有关系,物业公司关心的是把人服务好,但容易忽视藏在墙后、地下看不着的机房设备,导致设备效率低下。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综合体、商业中心等大量高密度建筑群需要更专业的综合能源服务。对于以空调能耗为主的建筑领域,只有将一个个分散的、不被重视的用能设施大规模集中,通过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海量大数据分析和先进技术的支撑,综合能源服务才能真正从设计、建设、运行管理改变能耗现状,在运行过程中实现建筑节能减排。
“互联共享”云平台构造综合能源服务“生态圈”
范元亮告诉记者,泛在电力物联网实现工业园区和建筑等领域综合能源服务高效的背后,需要强大并集中的企业中台进行支撑。“泛在电力物联网有海量的设备接入,用户产生海量的数据,有了数据就可以实现泛在互联的数据驱动,结合后台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手段,综合服务自然就具备智慧能力,包括准确识别用户行为习惯等等。”
那么这个“智慧能力”是怎么拥有的?华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王坚敏介绍道,这张泛在电力物联网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状态的全面感知、信息的高效处理、应用的便捷灵活。
以电网侧为例,随着配电网发展规模增大,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电网侧的泛在物联主要采用的是云、边、端、管的技术架构。
云,即配电物联网的云平台,通过数据接入层,到上一级的信息融合层,最终达到配电物联网智能决策层。边,即跨硬件平台的边缘计算系统,将底层数据进行汇集计算和应用,充分实现在底层的分布式计算、管理和处理的特征,这种模式不但能使云、边协同的能力大大加强,还能使云平台的压力大大减少,促进在底层分布式的处理计算能力。
端,即设备端,既是获得最底层设备基础数据的源头,也是执行上级下送的决策命令或就地控制的终端。管,主要是打通云、边、端的数据通信通道,应用4G或将来的5G无线公网,做到与底层设备层的通讯。
从更远来看,王坚敏认为能源互联网是以智能电网作为枢纽、以泛在电力物联网作为感知的网络,充分利用“大云物智移”的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源、网、荷、储、充、人等各种能源参与方的互联共享。“既要互联、又要共享,同时通过多种能源的相互转换和优化配置,真正能够实现互联网式多方交互、平等共享,这样才能达成综合能源服务整个生态圈的增值。”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