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码”光热投资成效缓慢 首航节能拟投资1亿元设立氢能公司
发布者:lzx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0评论 | 3850查看 | 2019-05-23 16:10:35    

传统的新能源电动汽车还未完全普及,氢燃料电池汽车又“横空出世”。


氢能市场被业界视为资本追逐的“新风口”,也成为投资者们关注的新能源“新高地”。然而,产业落地自不比描绘蓝图,氢能市场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但上市公司对该领域的投资热情还是一如既往。


5月22日,首航节能(002665,SZ)公告称,拟以1亿元设立氢能公司。一直以来,首航节能为外界所熟知的是其在光热发电领域频频“加码”投资。但在今年,首航节能公开表态要涉足氢能领域。


不过,硬币的背面则是,早在首航节能之前,多家上市公司已在氢能领域提前布局。此外,一直颇为首航节能看好的光热发电项目也在重金投入后见效缓慢。在此背景下,开始追逐氢能风口的首航节能再次成为投资者和外界关注的焦点。


累计近5亿元投资氢能产业


按照5月22日公告中的内容,首航节能将在山西省大同市投资成立全资子公司,名称暂定为首航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工商行政部门最终认定的名称为准)。


按照首航节能与大同市政府的合同约定,公司争取在2019年6月之前完成2~3座加氢站建设,在此基础上获得大同市200~30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引导订单,未来累计完成10~20座加氢站,每建一座加氢站,大同市政府给予100辆氢燃料车引导订单。


事实上,首航节能首次披露氢能布局始于今年4月。4月18日,公司披露关于对外投资暨关联交易的公告,提出“氢能及氢燃料电池产业一直是公司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也是在这份公告中,首航节能称拟以估值不高于3.98亿元对新研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氢能源)进行增资,倘若上述交易完成,首航节能将成为新氢能源的第一大股东和实控人。


相关资料显示,新氢能源以打造“氢能燃料电池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为核心战略,目前已经开发出多款燃料电池产品,旗下拥有三家子公司,分别位于北京、大连和大同。北京子公司主要开发极板和电堆,致力于研发1kW~80kW燃料电池电堆;大连子公司致力于研发1kW~80kW燃料电池系统及各种功率的测试台;大同子公司拟投资8亿元建设年产10000套燃料电池的生产线。


在此后4月26日的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中,首航节能亦提到,积极推进资本平台构建,推动光热业务资产证券化进程,加快氢能产业布局。


布局氢能并不是首航节能近年来重金投资的第一笔生意,在此之前,公司对于光热发电一直青睐有加。据媒体报道,2016年,国家第一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中,首航节能自行申报并入围最终名单,采用首航节能技术方案并公布为系统集成商的项目累计300MW,预计总投资金额近90亿元。首航节能曾公告称,国内光热发电业务处于快速启动阶段,国家第一批示范项目总计计划1.3GW光热发电装机,要求在2018年完成,预计投资在350亿元左右。


据CSPPLAZA光热发电网统计,2018年底仅有9个首批示范项目投运或有实质性推进,总装机550MW,这距离2016年获批的20个首批示范项目1.349GW的总装机还有较大差距。


首航节能在2018年年报中亦坦言,光热发电业务在国内处于行业发展初期,项目投资金额巨大,国内在建项目中,单个项目(投资)少则十几亿元,多则近三十亿元,且项目执行周期长,一般在一年半以上。


在光热发电业务未达预期的情况下,再次涉足氢能,首航节能的布局显然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对此,记者在5月22日致电首航节能方面尝试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但截至发稿前,对方电话未能接通。


产业建设初期谨防“蹭热点”


在2018年度报告的未来展望中,氢能和光热均被首航节能提及。公司表示,将继续推进国内第一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订单的获取和执行,继续加大公司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布局,完善氢能产业链,探索制氢、储氢、加氢业务的布局和开发。


事实上,早在首航节能之前,多家上市公司也在氢能领域布局。例如,东华能源(002221,SZ)计划打通氢能利用全产业链;鸿达兴业(002002,SZ)作为氯碱企业涉足加氢站;滨化股份(601678,SH)也在加快氢能项目建设;华昌化工(002274,SZ)此前表示要投资建设氢气充装站项目。除上述上市公司正在布局外,车企和发动机巨头加快燃料电池发展步伐。


在地方政策的引导下,也有一些地区正在提前布局氢能领域。此前,上海市率先出台了国内首个地方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规划《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其中关于加氢站的发展目标是在2020年建设加氢站5~10座,至2025年建成50座。


不过,相比资本的热情,行业人士的声音则显得更加理性和谨慎。“投资人和上市企业对这个领域充满热情,但研究不能浮于表面,需要真正研究产业的商业化落地。”提及首航节能的布局,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记者表示,纯电动燃料尚未完全普及,氢能作为更新的能源则面临重重市场挑战和考验,目前布局氢能市场的企业很多,但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实力的很少,在市场上应用的氢能燃料车也寥寥无几。


“锂电池燃料和氢能燃料均是能源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目前看不出谁是未来的战略高地。”在林伯强看来,目前氢能的发展还处于各家企业提前布局占位阶段,氢能真正大面积商业化落地至少还需要经历5~10年的探索期,这需要企业沉下心来研究摸索,而不是趁市场一时火热去“蹭热点”、“拉股价”。


光大证券研报显示,目前全球氢能源产业还处于导入期,加氢站建设规模还较小。截至2018年底,已经规划有较大新增加氢站计划的包括德国(38座)、荷兰(17座)、法国(12座)、加拿大(7座)、韩国(27座)、中国(18座)。


一位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加氢站及网络的建设难点在于运营成本方面。加氢站一年的运营费用为200万元~300万元左右,倘若要实现盈利,每个站点需要有700辆~1000辆FCV(固定客户)来加氢,但目前显然难以达到这一水平。


首航节能亦在此前的公告中提到,氢燃料电池及氢能产业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早期阶段,存在技术路线不成熟、行业政策或出现较大变动的风险。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