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 0评论 | 5764查看 | 2013-04-24 11:17:00
日前,浙北—福州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开工建设启动;皖电东送1000千伏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完成长江、淮河大跨越架线施工;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完成黄河大跨越架线施工;溪洛渡—浙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稳步推进……随着业界对特高压的争议声日渐降低,特高压尤其是特高压交流项目不断取得新进展,意味着未来我国特高压建设、交货将有望实现常态化。
特高压交流技术日渐成熟 创新实践取得新进展
据介绍,浙福特高压是我国开建的第三条特高压交流工程。其中,首条特高压交流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已投运四年多,实现了华中、华北两大电网间的大功率水火电互济,并经受了冰冻、雷击、暴雨、大风、高温等各种气象条件的考验,是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的交流输电工程。
我国第二条特高压交流工程——皖电东送淮南—浙北—上海工程,正按计划有序建设。该工程是我国首个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线路全长656公里,全线同塔双回路架设,全部采用钢管塔。工程于2011年9月获得国家核准,计划2013年10月建成投产。目前,工程变电站土建主体施工和构架组立完成,全面开始电气设备安装;线路工程基础完成,组塔完成70%以上,开始架线施工。
与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工程相比,浙福特高压、皖电东送工程都是在华东电网范围内打破了省际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国网相关人士介绍:“可以说,我国特高压交流输电在‘无标准、无经验、无设备’的背景下,实现了从发展战略、电网技术、电工装备、工程建设到安全运行的全方位突破,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不仅全面掌握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核心技术,还全面实现了特高压交流设备自主研发制造、全面建立了特高压交流技术标准体系。”
上海、浙江将形成 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
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此前介绍:“交流具有网络功能,可以灵活地汇集、输送和分配电力,是电网构建和安全运行的基础;直流主要是输电,在大容量、超远距离输电方面具有经济优势。特高压交流线路和直流线路科学搭配,才能使电力运输高效、经济、稳定。”
目前溪浙特高压正有序推进,该工程起于四川宜宾双龙换流站,止于浙江金华换流站,预计将于2014年投产。近日,浙江省电力公司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同样正在建设皖电东送工程起于淮南变电站,止于沪西变电站,中途在皖南变电站和浙北变电站有落点。此次开工的浙福特高压将新建浙中、浙南和福州变电站,扩建浙北变电站。也就是说,皖电东送工程和浙福特高压都将经过浙北变电站,未来浙江将形成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
同时,2010年7月投运的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起于四川宜宾复龙换流站,止于上海奉贤换流站。因此,随着皖电东送工程将于今年10月投产,上海也将形成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
据了解,2013年国网的特高压投资比2012年翻倍,达520亿元,计划核准并开工建设“四交三直”7条特高压线路,包括淮南—南京—上海、浙北—福州、雅安—武汉、蒙西—长沙特高压交流工程,和宁东—浙江、锡盟—泰州、蒙西—湖北特高压直流工程。
此外,2013年,国网还将确保哈郑特高压直流工程投运,溪浙特高压直流工程全线架通;在特高压交流工程方面,将加快开展锡盟—南京、晋东南—徐州、靖边—潍坊、武汉—皖南工程前期工作,促进项目年内获核准,并提前开展南阳—淮南、张北—南昌工程前期工作,促进项目在取得路条后尽快报核准。可以说,特高压输电技术正进入加快推广应用的新阶段。
附:刘振亚:特高压可优化配置全球能源
4月19日,由32位两院院士齐聚的第三届中国电力发展和技术创新论坛召开,论坛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主题探讨国内外能源与电力科研的最新进展、最新成就和前沿技术,展望中国能源和电力技术的发展趋势。据悉,该论坛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主办,自2009年以来已举办两届。
“国家电网公司将加快特高压建设,服务清洁能源发展,建设智能电力系统,推进电能替代,加强基础研究储备,大力推进能源战略转型,努力构建安全、可靠、高效的现代电网体系。”大会名誉主席、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从2013年起的8年间,将投资超过3万亿元建设国家电网。”
对于特高压的发展,刘振亚表示:“目前发展特高压已形成广泛共识,全面加快的条件已经具备。同时,特高压的成功为构建跨国、跨洲际输电通道、建立洲际电力市场,推动全球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战略选择。如从中国、蒙古、俄罗斯远东、哈萨克斯坦等地区向欧洲输电,不仅技术可行,也完全具有经济竞争力。”
此外,对于目前业界关心的电改问题,刘振亚认为:“电网是输送载体,也是电力市场平台,电改的关键是电价机制等措施的出台,决定于软件,而不是硬件。”
随后,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在主旨报告中表示:“电网是支撑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的物理平台,在推进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的建设中发挥着政府在市场失灵时的统筹调控能力,任何改革和创新都必须首次保证其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不能为改革而改革。”
对于我国第三代电网的发展模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将始终存在大容量远距离输送电力的基本需求,未来西电东送输电网将由目前满足水电和煤电的大容量远距离外送为主,变为水电、煤电、大规模风电和荒漠太阳能电力外送并重,输电网的功能将由单纯输送电能转变为输送电能与实现各种电源相互补偿调节相结合。因此,我国未来第三代电网的构成将遵循国家主干输电网与地方输配电网、微网相结合的模式。”
此外,与会代表还在“电力系统及自动化”、“能源与发电”、“输变电工程”、“电工材料与用电”等领域展开讨论。在四个分会场中,多位院士和专家就“多端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与挑战”、“关于我国清洁能源的战略思考”、“西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外送与并网关键技术问题”、“新能源、智能电网和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等26个主题进行演讲和技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