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宇:反对特高压要弄清楚十个概念
发布者:廖宇 | 来源:新浪财经 | 0评论 | 5112查看 | 2014-04-03 13:19:13    
  再度聚焦特高压工程,上还是不上,似乎是亟待一锤定音的事。但是,媒体和公众到底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专家们辩来辩去的专业名词,是不是真是防止民众和媒体参与到特高压这种大工程的决策的天然障碍?为此,我们需要在真正有效的激辩特高压之前,厘清绝对不能混淆的概念。

  3月23日的央视“对话”节目,播出了一期“激辩特高压”的节目,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一时间社会舆论和媒体再度聚焦特高压工程。上还是不上特高压,似乎是亟待一锤定音的事。因此同为电力系统却又是在国外电网公司工作的从业人员,也受到媒体邀约来发表意见,“支持”还是“反对”,当有一处既不利益相关又具备专业性的声音。


  但是一个细节不禁让人对这场媒体推动的争论的效果捏把汗:在对话节目打出的字幕里,嘉宾提到输送电量500亿千瓦时的时候,配上的字幕却是500亿千瓦/ 时----这并非是吹毛求疵,而只是此次电视辩论的一个缩影,因为里面实在是充斥着太多似是而非混为一谈的概念混淆和逻辑错误。

  人们不禁要问,在媒体动辄质疑垄断和阴谋的时候,又有谁来质疑媒体:激辩特高压,媒体和公众到底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那些专家们辩来辩去的专业名词,是不是真是防止民众和媒体参与到特高压这种大工程的决策的天然障碍?

  无论赞成还是反对的人们都必须承认:我们首先要让人们发声音,但更重要的是,是发出正确的声音,是可以互相沟通的声音,是能够促进理解和做出结论的声音。

  为此,我们需要在真正有效的激辩特高压之前,来厘清十个绝对不能混淆的概念。

  一  特高压和分布式能源并不是对立的概念

  很多人在质疑特高压的时候,都会提到分布式新能源,似乎特高压和分布式是死敌,发展了特高压,分布式就没戏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当然也是因为目前中国新能源的安装比例还不到8%,无法预见未来的变化。事实上,以德国为例,新能源发电比例已经超过20%,局部地区已经超过35%。

  在新能源比例高到一定程度后,在天气条件特别好的时候,风力和光伏发出的多余电量不断“倒灌”到高压输电网内,迫切的需要被传输到更远的负荷中心去。而目前在德国电网存在的巨大问题就是输送能力不足,电网建设严重滞后新能源的发展----能源转型,电网先行,应该说这是德国大力发展分布式新能源带给人类最宝贵的经验。

  因此,特高压作为充分的输电可能,应当是与分布式能源建设放在电网建设这个整体框架下宏观同步互相促进的手段之一,它们之间既没有水火不容的敌对,也不该有先来后到的亲疏。他们就像自行车和汽车一样,个人局部选择可以差异化,但行业发展显然是共融的。

  二 特高压工程造价及经济效益分析并不等同于特高压电网整体效益分析

  特高压之所以引起公众恐慌性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听说”其工程造价很贵,贵的吓死人。于是就有正反方的专家出来列举一些数字,比如1000千伏的特高压每公里造价是500kV超高压的2.8倍,但是可输送的功率理论可达4倍,进行经济效益的论证。

  但无论正反方,似乎都只把目光聚焦到某个特高压工程本身,但正如人们不会因为汽车比自行车贵就不买自行车一样,考虑一个工程需要的也许只是数字,但针对一个系统的建立,我们需要更广阔的的考量维度。新能源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不稳定,如果为了真正做到自给自足,需要针对该地区负荷强度调高安装容量配比,比如风力一般为1比4,光伏要到1比7甚至更高,这样才能在风不那么大光不那么强的时候依然能满足该地区的电力供应。

  但在如此设计的整体电网一旦遇到自然条件充足或者异常超出时,多余配置的发电容量就会源源不断的生产多余电力,这就需要输电网层面把这些电力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甚至从一个国家输送到另一个国家,通过“洲际电网”来实现全球风力和光照资源的最佳调控----也许这听上去天方夜谭,但谁又会否认这不是未来的可能?

  在这样的国际化背景下再去打量特高压,如果中国利用我们的工程实践经验积累人才和技术,并积极推动这些技术参与全球范围内竞争,所取得的收益又岂是用便宜和贵可以来简单衡量的----能源全球互联网,这才是能源战争最后的决战之地。

  三 特高压直流与特高压交流并不是竞争关系

  这次央视对话节目在信息普及方面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民众现在知道了,特高压有交流和直流之分。但是二者到底有和区别呢?某些出场的专家告诉大家的是,特高压直流输电没有争议,但是交流争议很大,给人的感觉好像是直流比交流好,不能上交流。这种简单的形而上分类是极其偏颇的,因为对于不同的输电距离、网络要求和能源配置情况,只要在充分的各种数据支撑下人们才能具体分析,交直流哪个方案更好。

  而在人类科学历史上,关于交直流的争论已经有很多次,但实际上最后的结果往往只是证明,两者各有优劣,它们不是竞争而是相辅相成。这里我们不需要从专业角度深入展开,但正如有人举例说明特高压直流是一条全封闭的点对点高速公路,其优点是更安全输送量更大,但如果这条线路发生事故,其巨大的运载量何去何从?是不是需要其他的交流线路作为补充?或者我们需要灵活调整运输方向怎么办?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承认特高压输电的必要性,却又用投资巨大来封死特高压交流的可行性,这并不符合科学进步的趋势----如此说来我们也应该拒绝5G通信网络,取消航空探月。

  四  特高压与大停电并无直接因果关系

  “对话”节目此次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弄了个停电3分钟出来演示,似乎特高压就会造成我们大停电。这已经不是牵强附会,而是张冠李戴。停电的可能有很多,小区变压器爆炸家里漏电跳闸都有可能导致停电。特高压交流固然会对电网安全带来一些新的挑战,但特高压与大停电并无因果关系,不能给公众以这样的感觉:哦,上了特高压,就会全国大停电。

  如果是这样的逻辑,现在我们有超高压,是不是就会上海或某个城市大停电?事实上,电网的安全体系里,很重要的一个准则就是N-1原则,即电网任一线路或变电设备断开,不会影响全网供电可靠和造成设备危害。这一原则在任何电压等级任何地区都必须遵守,因为这是人类设计电网的基本前提。而历史上之所以有比较大的停电事故,恰恰都是因为巧合加不幸、例外加不足,从而越过了N-1可以控制的范畴而变成了N-2甚至N-3的情况,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但是,这种因为提高电压等级而面临的安全风险,在我们1972年修建刘家峡330kV超高压、1982年平顶山-武昌500kV超高压线路的时候都曾遇到,在一个新的电压等级网修建完毕之前系统整体稳定的确会受到影响,但这恰恰说明我们应该在电网规划层面对整个特高压交流互联网做更加坚强的网架设计,从而达到保障供电可靠性的作用----所有人都必须承认,快速驾驶的汽车一旦闯红灯后果不堪设想,但我们不能由此认为准驾速度高的道路上汽车闯红灯的概率就一定高于准驾速度慢的道路。

  相反,我们更应该在道路设计、信号管理和事故防备上做更多更深的研究和设计----而这,毋庸置疑是全世界电力工业工作者共同的梦想和付出。

  五 特高压在新能源发展战略背景下不能再依靠历史经验作为判据

  不少人尤其是一些老专家在分析特高压的时候,会拿过往历史经验举证,说明特高压曾经有建设过后又放弃,因此中国不必重蹈覆辙。作为年轻一代的国际化电力工作者,我们不得不指出这样的观点是因循守旧无法与时俱进的。

  中国电力建设前几轮的发展,带有很强的后发性和学习性,因此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从业人员已经习惯了研究-复制-突破的思维定式,不敢面对更开放的电力格局。国网现在已经是一个年最高负荷已达700多GW的大电网,已经不是2000年左右那个只有100多GW的弱小电网,今后各大区域之间的电力流动与往时不可同日而语,动辄将以数十GW计,这岂是自然功率仅有1GW左右的500kV线路所能承受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