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8个电力现货改革试点省份均已完成结算试运行,现货市场离实际运行越来越近,但是当前对市场的认知比较多的还是站在理解交易规则是否合理、交易流程是否顺畅、交易系统是否可靠等问题上。
然而发电、售电与终端用户等市场主体应如何应对现货交易?现货交易策略与方式与现有月度竞价模式有什么区别?这方面的思考与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现货交易到底存在哪些必须应对的风险?不理解现货交易隐藏的风险,可能会很难制定合理的经营目标与交易策略,最终极有可能会亏损乃至破产。下面以广东电力市场的现有模式与现货模式作为示例,试着分析存在的5大类风险。
风险一:现货价格波动风险
以广东为例,价差模式下,集中竞价与双边交易均是电量定价,市场成员在每次交易中面临的是一个单一的电量价格,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发电平均成本以及发电企业的销售策略,由于交易频度低、信息相对比较充分,竞价结果的透明度相对比较高,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和算法支撑。
但在电力现货市场条件下,发电与售电公司面临的将是小时现货电价,每天有24个结算价格,一年有8760个电价。由于小时现货价格受系统母线负荷预测、电网检修安排及容量约束、外送电计划安排、发电机组检修与报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小时现货价格的准确预测难度非常高。
但为了规避风险,发电与售电公司会签订长期合同,售电公司与用户之间会形成价格套餐,这些价格均是在现货价格基础上做适当的简化,但因为现货价格本身数量多、不确定性强,简化套餐价格、合同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总是会有差异,这是所有的交易主体均需要承受的风险。
风险二:用电曲线变动风险
传统中长期市场竞的是电量,如果出现月度用电量偏差,在超过规定的限值后会予以考核,所以如果月度用电量预测如果出现较大偏差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损失。
在现货市场下,每个小时的价格都不一样,各类中长期合约都需要分解到每一个小时,这实质上就要求开展小时粒度的负荷/电量预测。如果中长期交易时的负荷预测出现较大偏差,那中长期合约的风险规避作用将大打折扣,长期合约的成交曲线与实际负荷之间的差值,将强制按照实时价格结算,这部分电量实际上就直接暴露在现货价格波动风险下。
由于当前用户数据积累少、质量也还有待提升,细化到用户或用户群的负荷预测技术也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这种偏差在一段时间内将不容忽视。
风险三:多种交易组合风险
现货市场下,存在年、月、周、日等不同周期的交易品种,在满足保证金与交易总量约束条件下,一个具体的用电小时可以在实际用电前的所有交易窗口进行交易,用电小时越接近年尾,可以进行调整交易的窗口机会就越多。
交易窗口距离用电小时越近,负荷与价格预测准确程度就越高,但是议价空间也就越小;反过来,交易窗口距离用电小时越远,交易所需信息就越模糊,风险就越大,当然潜在收益机会也大。因此就存在一个在不同时序的交易窗口中要不要提前分配仓位比例(即达到小时负荷预测值的百分比),或者如何分配仓位比例的问题?
在市场试点初期,不管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厌恶类的市场主体,由于各自对市场的理解不一样,有的可能希望越早完成交易锁定价格越好;有的可能会认为只要在实时市场之前达到期望仓位水平即可;还有的可能会觉得应当是在某一个中间时间的交易窗口前完成交易仓位,而中间时间点之后的交易窗口都是用来做金融套利的。在不同的交易窗口间分配不同的仓位比例,必然也就对应不同的风险水平,在中长期交易基本都是金融交易的情况下,交易组合将是一个复杂的风险优化问题。
风险四:节点价差波动风险
发售一体的公司在传统模式下只要根据自身的发电成本开展售电即可,在售价不低于发电成本的情况下,几乎可以不用关心市场竞价的结果,就可以肯定实现利润。
在现货市场条件下,由于发电侧采用上网点的节点价格结算、用户侧(售电公司)采用加权平均价结算,发电与售电的价格不相同;不仅如此,按照现有规则,发电企业还需要承担中长期合约的阻塞费用。所以发售一体的公司在现货市场下面临的不确定性相比单一发电、或单一售电公司,并不会显著的降低。
风险五:加价与剩余分担风险
与传统市场交易后的量价即确定不同的是,现货市场交易在出清之后,虽然中标量价也会确定,但是却在事后存在启停、空载成本、环保加价与阻塞剩余返还等成分的补充结算。所以实质上现货价格加上补充结算后的价格才是售电公司(用户)面临的真实价格,这两者之间的偏差足够把售电公司的本来可以赚取的利润全部消耗掉,甚至导致亏损。
因此现货市场交易只预测现货价格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预判最终的真实结算价格水平。
正因为现货市场带来的风险比传统市场多、比传统交易大,所以需要市场主体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如果市场主体,不能很好地理解现货市场风险,不能做出有效的应对,其亏损乃至淘汰的命运将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靠赌运气的人必将被认真应对或有更强资金实力的人取代。毕竟总是有领先的市场主体会研究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