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配售电市场成熟度低,绿电消费能力受诸多因素制约
发布者:lzx | 来源:中国能源报 | 0评论 | 3056查看 | 2020-04-29 13:39:03    

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绿色电力消费能力提升专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装机合计超过4亿千瓦,贡献绿色电力6300亿千瓦时。不过,新能源同时面临并网消纳能力不足、市场交易机制欠缺、绿证交易落地难等问题,绿电消费水平提升受诸多因素制约。


市场电量渐增


绿电,指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与化石能源相比,使用1兆瓦绿电可减排二氧化碳822千克、二氧化硫0.39千克、二氧化氮0.36千克。


“十一五”以来,我国绿电产业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已形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为主的格局。截至目前,风电、光伏、生物质装机规模已居全球首位,风电也成为仅次于火电和水电的第三大主力电源。


新一轮电改以来,绿电并网消纳获得诸多政策支持。电改“9号文”明确提出,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保障性收购制度,解决好可再生能源发电无歧视、无障碍上网问题。对此,《报告》指出,各地安排年度发电计划时优先安排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保障性发电,同时鼓励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尝试参与直接交易进入电力市场,直接交易的电量和容量不再纳入发用电计划。


政策支持下,风电、光伏等绿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方式和电量近年呈增长趋势。《报告》显示,从参与方式看,主要用于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交易方面,根据中电联的数据,2018年大型发电集团合计市场交易电量1.3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26.4%,占大型发电集团合计上网电量的37.5%。其中,大型发电集团风电机组跨区跨省交易电量达164亿千瓦时,占风电市场交易电量的41.5%。


消费能力受阻


目前,我国绿电消费主要通过直接交易、委托售电公司代售、隔墙售电及现货交易四种方式实现。然而,绿电消费能力提升仍面临诸多难题。


《报告》指出,受限于度电成本和技术,绿电长期以来存在价格劣势,高度依赖国家补贴。随着“风光”在电网中的占比越来越大,电网为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对风电场、光伏电站的考核力度也日趋严格。以西北电监局“两个细则”考核为例,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提供的日预测曲线最大误差分别不超过25%和20%。


《报告》还显示,当前我国绿电市场化交易机制缺失,尚未完全形成市场化定价机制。由于区域壁垒和地方保护阻碍,区域电力市场尚未打通。随着近年来跨省跨区电能交易规模不断增大,电能交易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同时,配售电市场成熟度低,加剧了绿电消费水平低下。《报告》指出,当前我国配电网自动化覆盖率较低,电网投资多集中在输电网而非配电网,且配电网在电源侧面临大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的挑战,只有建设坚强、智能的配电网,才能使大量可再生能源并入配网。


对于市场关心的绿证,《报告》认为未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用电企业购买绿证后,不能进行二次交易,不能享受其他优惠政策,对企业、个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且价格是国际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绿证交易量远远小于核发量,风电和光伏绿证交易量合计2678.37万个,仅占我国绿证庞大核发数的3.74%。其中,光伏绿证交易遇冷,累计交易量仅有160个,交易量超过30个的省份只有山东、青海和江西。


多举措促消纳


针对上述问题,《报告》建议,进一步推动新能源电力市场交易。就隔墙售电模式而言,随着2019年5月第一批26个分布式市场化交易试点区域的公布,以及《江苏省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隔墙售电”成为分布式发电项目全面市场化的关键。


《报告》指出,需求侧管理也可增加绿电消纳空间。电改“9号文”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需求侧管理和能效管理,通过实施需求响应等促进供需平衡和节能减排。新形势下,电力需求侧管理除做好电力电量节约外,还要从需求侧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有效消纳利用。


为推动绿证交易发展,《报告》建议,对认购绿电的单位和个人实施更多配套激励措施,提高用户主动购买绿电的意愿,并开放绿证价格限制,允许绿证进行二次交易,使其真正发挥出金融价值。


技术方面,《报告》指出,应创新风光储充一体化模式。“以往电网主导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中,面临土地资源不足或电网接入问题,而风光储充一体化模式能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解决配电网问题。”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