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
将能源安全摆在更重要位置
一是在能源供给侧,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需求侧实现能源消费高度电气化,加快推动“再电气化”进程。
二是将能源安全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大力实施能源电力产业链提升工程,构建起多渠道、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提升能源储备能力,进一步掌握能源安全主动权。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聚焦电力网络安全等“卡脖子”难题,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不断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
四是加大国际合作,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加快能源电力行业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推动项目规划、装备制造、建设运营、技术标准整体“走出去”,提升国际话语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
构建能源革命评价指标体系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重大能源战略思想,为我国在能源消费、供给、体制、技术及国际合作方面的发展指明方向。然而,“能源革命”的量化目标及全面评价体系的构建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评价“能源革命”的发展阶段,达到什么样的指标才是“能源革命”,这些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更没有落实到国家及省市的发展规划中,不利于“能源革命”的快速推进。
为此,建议针对“能源革命”的发展目标,遵循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构建涵盖能源消费、供给、体制、技术及国际合作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细化“能源革命”的实施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大唐集团原董事长陈进行
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住新基建发展契机,探索和建立能源电力行业通过轻资产投入,实现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在保障基本供电安全的基础上,提升应对更为复杂外部形势保证能源战略安全的能力。
二是通过统筹规模化开发和分布式发展、核心技术研发和辅助技术支撑、增量发展和存量升级、消纳机制和商务模式等关系,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三是保证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煤电机组发展空间,加快研发新一代煤电技术,加大现役煤电亚临界机组改造力度,发展燃煤热电多联供,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董事长刘明忠
加强高端技术装备研制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重大高端技术装备研制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加快提升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基础材料研发制造能力,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统筹国家级研发试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跨学科、跨领域、大协作、高水平的研发试验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形成前沿技术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与转化相配套的梯次研发体系,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三是完善创新工作室运行机制,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院所沟通合作,联合成立创新联盟、校企协作创新平台,建立实习培养基地等,不断培养创新成果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能投董事长段文泉
持续深化煤、电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在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宽松、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煤电行业普遍面临发展困难,该问题在云南、四川等省份表现更为突出。
对此,建议持续深化煤炭和火电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电联营一体化发展,高效释放存量煤电产能。
同时,积极落实革命老区和保障性机组政策,优先安排煤电一体化及其他煤电联营项目电量上网,给予一定的基数电量和市场化交易电量,保障枯水期电力供应安全。尽快探索建立西南地区煤电备用补偿长效机制、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市场,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切实保障能源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延长石油董事长杨悦
进一步明确现代煤化工定位
一是现代煤化工产品有些特性是石油化工无法比拟的。“十四五”期间,建议将重心放在煤化工产品特性开发上,大力发展煤基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从而与石油化工形成互补共生、协同发展的关系。
二是通过与煤矿、石油化工、煤电、供热等产业的耦合发展,有利于能源资源梯级互补利用,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十四五”期间应进一步探索,解决煤的一次转化效率不高、能源利用率不理想等问题。
三是进一步改造提升现有示范技术,提高收率,降低成本;采用智能化手段,提升项目总体运行效率;不断优化项目组织运行,推广废水“零排放”技术,把项目水耗、能耗指标降下来;推广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相关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四是现代煤化工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国家在产品有关税费减免、技术攻关、科技项目设立、科技资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