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应注重发挥能源大系统的协同优化作用
发布者:lzx |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 0评论 | 5886查看 | 2020-06-18 17:14:15    

在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全球的资源和环境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各国的重要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制定了到202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的能源“双控”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期。需要以新的能源安全发展观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高能源效率,开创节能工作新局面,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注入强劲动力,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节能提效是能源转型的基石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此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必须作为一项长期战略进行部署。


从人类文明演进历程来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永恒的主题。能源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变革伴随着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乃至现在的生态文明新时代。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能源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消费的能源数量不断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也持续提升。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地球上有限的能源资源保障不了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支撑不了世界经济的永续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也就无从谈起。


节能提效被国际公认为最清洁、最经济的“第一能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指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以提高能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为前提。“要充分认识‘节能是第一能源’的重要性,适应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和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该业内专家表示。


从当前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来看,提高能效被作为能源转型的基石。在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加快能源转型步伐,很多国家把能效提升作为能源转型的首要选择,制定更高的能效提升目标,出台更积极的能效政策。主要发达国家能源消费已经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下降,仍然制定了长期节能目标。随着世界能源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能效提升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能源转型必须考虑经济代价,否则整个国民经济将难以承受。推动能源转型,构建综合能源系统,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要使终端的各类用户、各种用能的效率不断提高;第二,要使终端用户的用能成本不断降低,用能经济性不断提高;第三,要使用能,包括产能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降低,也就是减排;第四,要使能源结构不断低碳化,让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不断增加;最后,还要保证用能的可靠性。“因此,能源转型与用能及国民与经济的关系,特别是用能成本的降低,绝对不能不考虑经济代价而过早地把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加大。所以一定要协调好这五个方面的目标。”该业内专家表示。


展望未来,节能提效将助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社会已经广泛认识到,节能提效并不只是弥补能源供应不足的辅助手段,更是满足能源需求增长、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是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经济繁荣、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内容。在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提高能效助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把节能提效放在“十四五”规划的优先位置


当前,我国已进入能源转型关键阶段,亟待开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崭新道路。要深刻认识我国人均资源禀赋不足,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资源保有量有限,主体能源更替面临的艰巨挑战,以及环境问题由局部到整体、由城市到农村、由单因素到多类型日趋交织的复杂形势,全面落实节能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绿色发展。


该业内专家表示,要把节能提效作为培育新动能的重要着力点。我国能源消费存量和增量规模巨大,在孕育新技术、催生新业态、创造新供给等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大力推进能源领域创新驱动,一方面培育了新产业,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传统产业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绿色制造带来新机遇。


把节能提效作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从各国发展规律看,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优化升级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节约高效作为控制增量、优化存量的重要前提。积极发挥节能的绿色标尺作用,加快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由“规模红利”向“效率红利”转变,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奠定高效基础。


把节能提效作为满足能源需求增长的最优先来源。伴随节能技术持续进步,提高效率不仅直接满足能源需求增长,而且间接减少上下游行业的能源需求。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态势,要通过深入挖掘行业内部、跨行业之间的降耗潜力,把节能作为满足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的最优先来源。


把节能提效作为破解生态环境瓶颈约束的源头措施。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就要在继续强化末端治理的同时,进一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从源头减少排放量。特别是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需求不断上升的形势下,必须重塑能源生产消费方式,大幅提高能效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把节能提效作为加快温室气体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与末端治理和发展替代能源相比,节能提效不仅是排放增长的“减压阀”,而且能够带来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应,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当前我国人均资源禀赋不足,坚决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把节能提效作为能源转型变革的关键一环,促进用能方式由粗放浪费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中央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主要分布在石油化工、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有色、运输等领域。


他们既是能源生产大户,又是能源消费大户,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2%。其节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节能目标的实现,对全社会节能工作有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好节能工作也是推动中央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节能服务企业要抓住绿色发展新机遇,积极融入绿色发展新战略,不断探索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把握新机遇,提高政治站位,研发新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是节能降耗的关键途径


据统计公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8.6亿吨标准煤,较2018年增长3.3%。“十三五”前四年能源消费累计增长约5.3亿吨标准煤,约占“十三五”能耗增量控制目标的79%。2019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18年下降2.6%,“十三五”前四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约13.2%。


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行动,主要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引导各地区处理好能耗“双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上述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十三五”时期,国家在能耗“双控”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落实目标责任。将全国“双控”目标分解到各地区、主要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二是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清洁。三是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实施工业能效赶超行动,加强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四是实施节能重点工程。组织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电机系统能效提升、余热暖民等节能重点工程。五是完善支持政策。加大节能工作资金支持力度,创新支持方式,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支持节能有关产业发展。六是建立和完善节能市场化机制。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开展能效领跑者行动。七是强化节能监督检查。健全节能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体系,加强能力建设,提高节能管理服务水平。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优化产业结构上,2019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2018年增长6.9%,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6.1%)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7%)分别高出0.8和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9.4%,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9%,比2018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大约可节约标煤1700万吨。


同时,各地扎实推进减煤替代和电能替代,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2019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57.7%,比2018年下降1.5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23.4%,比2018年提高1.3个百分点;电力消费增长4.5%,虽然较2018年显著回落,但仍然快于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速,电力消费所占比重也进一步提高。


然而,目前,全国完成“十三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仍然艰巨。据悉,“十三五”前四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累计下降率已完成“十三五”总目标的87.1%,超出序时进度控制目标7.1个百分点,为2020年完成“十三五”强度控制总目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能源消耗增量已占用“十三五”增量控制总目标的79.0%,仅低于序时进度控制目标1个百分点,并未给2020年留出更多能耗增长空间。可见,2020年全面完成“十三五”能耗“双控”总目标仍面临严峻挑战。


高耗能产业行业增产是部分地区完成能耗“双控”目标面临的最大挑战。2019年工业经济呈现缓中趋稳、回升向好态势,全部行业实现增长,半数行业增速加快。其中,建材和钢铁两大高耗能行业受需求增加、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分别增长8.9%和9.9%,显著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十三五”初期,我国经济在经历了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后,率先从几个东部发达地区复苏,主要驱动力仍是传统高耗能行业,并直接导致一些发达省份和能耗大省完成能耗增量控制目标面临巨大压力。与此同时,一些发展相对滞后、GDP和能耗基数较小的省份,在“十三五”时期制定了较高的经济发展目标,规划了大量新增工业项目,并在近年承接了较多由产能过剩地区转移过来的高耗能行业产能,导致完成能耗“双控”目标面临巨大风险。


提高能源效率要因地制宜


从区域来看,我国区域间能源效率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该业内专家指出,这种特点将会持续,所以提高能源效率要因地制宜。


东西部能源效率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所造成的,西部地区的技术水平本就落后于东部地区,近年来又接受了东部地区部分重工业的产业转移,使得本就落后的能源效率水平愈发严重。


南北部之间能源效率的差距主要来源于气候差异和能源结构,北方由于冬季取暖的缘故,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占比要远远大于南方地区,在没有更高效的替代能源的情况下,显然这种趋势也是难以改变的。


从局部地区来看,得益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特征,东南沿海地区的能源效率最高,且一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说明相关省市的能源效率在持续优化;东北地区近两年出现反弹,能源效率有所提高,是由于人口流出和国有企业改革所致,由于传统重工业受到冲击、生产下降,才使得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出现“被动优化”,显然不能成为可持续的现象。


该业内专家指出,“十三五”期间,能源布局及流向主要还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煤炭也是由西北地区大量往中部和东南部地区输送,符合“十三五”期间的能源供需状况。未来,一方面要继续重视一些大的能源基地,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中东部地区的分散式能源等各种能源的就地开发和使用。同时,还要重视能源需求侧在提高用能、用电及其他能源消费的综合利用效率,重视需求响应资源在调节整个能源供需匹配中的作用。同时,要重视综合能源规划,多种能源的规划要考虑如何能够协调互补、综合优化、综合规划。


因此,在提高能效方面,不仅要从国家宏观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努力调结构、发挥市场的引领作用,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面临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只有整体引领与局部措施相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中国能源效率的提升,在能源供应趋紧、环境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持续保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决定能源效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三大类因素,结构因素、技术因素和价格因素。


结构因素又包括产业结构因素和能源结构因素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不同产业的能耗强度不同,其能源效率也相差甚大。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则引起能源效率改变。一般认为,石油、天然气等在燃烧过程中能够产生比煤炭更大的热值,因此,石油、天然气等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越高,能源效率也就越高。


技术因素对能源效率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够带来企业生产率的提升,进而带来能源效率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技术进步是广义上的技术进步,即除了科学技术创新外,还包括管理效率的提升和制度的改善等。有研究指出,技术进步对我国能效变动的影响是最显著的。


价格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供求关系实现的,如果能源价格过高,市场会选择用其他要素来替代能源,减少能源的使用,从而提高能效;相反,如果能源价格过低,就会造成能源的大量非效率消耗,从而降低能源效率。近年来,一些实例研究结果也都验证了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存在正向的影响机制。


提升电气化率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随着煤炭、天然气转化为电力比重的进一步提升,水电、核电、风电等非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以及电能替代的较快发展,我国电气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电气化水平的提升可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有利于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研究表明,电气化水平与能源强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电能替代是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使用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的能源消费方式。当前,我国电煤比重与电气化水平偏低,大量的散烧煤与燃油消耗是造成严重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能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实施电能替代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是提高电煤比重、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稳步推进电能替代,有利于构建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新型电力消费市场。同时,带动相关行业设备制造业发展,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成为未来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而电力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消费能源。智能电网建设、低碳或无碳化发电及电动汽车的不断普及等是推动“再电气化”水平提高的重要发展要素。伴随着储电技术及储电能力的不断完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技术的稳步提高,构建绿色、低碳、清洁的新型能源体系及“再电气化”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潮流。


与传统能源生产消费方式下的电气化相比,“再电气化”进程具有两个鲜明特点:首先是清洁能源特别是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其次是电能对终端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最典型的是电气化交通的发展。电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能够实现灵活调节和精确控制,促进终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对症能源转型的“焦点”和“痛点”,需要将更多的风、光等清洁能源转化为电能使用,即在生产侧和消费侧同步提高电气化水平,实现能源生产侧和消费侧的“再电气化”,为中国未来成功实现能源转型开出一剂良方,从而通过增加清洁电力、升级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将未来的电力系统打造成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的新一代电力系统。


由此,能源转型是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其根本途径是“再电气化”。能源供给转型的方向是构建清洁、智慧、安全、共享的能源供给体系,加快煤改清洁能源电力供应,形成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只有践行能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才能为能源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价值创造带来新机遇,才能让“再电气化”成为城市能源消费转型升级的核心途径,进而以能源转型引领“再电气化”,促进电能作为终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十四五”时期应注重发挥能源大系统的协同优化作用


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能源革命蓄势待发。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根据我国国情,能源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突变。在整个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多种能源之间的互补,而不是割裂开,必须站在综合能源系统、多能互补的角度来考虑,推动能源系统逐步向清洁化、绿色化、低碳化方向转型。


“十四五”期间,要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到实处。在能源供应方面,要实现多能互补、系统整体优化、多种能源互补的供应;在能源消费领域,要以提高能效为中心,以市场化、多元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手段,让用户得到更多的低成本能源,并减少各种用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能源体制改革方面,“十四五”期间要按照市场化方向真正地、大动作地、实质性地推动能源体制改革;在能源技术创新方面,围绕目前信息技术和能源领域各项技术的相互融合,在推动能源技术大方向上,要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对于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在能源的互联互通方面,要有更显著的实质性进展。


上述业内专家认为,“十四五”期间,系统化、智能化、协同化将是能效提高的三个方向。从发—用—储—输角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节能和其他能源效率结合起来考虑,整个能效提升还是有较大潜力空间的。


提高能源效率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多年前就有一些专家认识到“能源效率是第一能源”,尤其是在能源转型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对能源效率认识的逐渐深入,必将推动我们做出改变,在节能增效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正如能源专家董秀成所说:“我们需要教育我们自己,教育能源客户,教育社会公众,要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能源效率在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是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课题,而核心是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