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PPLAZA光热发电网讯:近年来,德令哈工业园紧紧围绕海西州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和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目标,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及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初步形成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和新能源配套体系建设多点发力、齐头并进、快速推进的发展格局,为德令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支撑。
一、进展情况
(一)发电项目顺利实施并网。2011年以来,德令哈地区共有49个新能源发电项目建成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848.5兆瓦。其中,光伏发电项目40个,总装机量124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3个,总装机量11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7个,总装机量498.5兆瓦。青海南都1000兆瓦平价光伏、北京海博思创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电站、青海明阳300兆瓦生态环境导向EOD源网荷储能一体化示范等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众控135兆瓦光热发电项目正在办理土地、环评等相关手续,预计今年7月开工建设。
(二)新能源配套体系逐步形成。充分利用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发展高倍聚光组件及支架、风机塔架、储热熔盐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形成300兆瓦高原型风机制造、200兆瓦高倍聚光设备制造、10万吨镀锌件、500套1.5-3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塔架、10万吨储热熔盐、15万套光热镜架、5万吨VCI防腐钢结构制造等产品产能,基本构建起技术试验—装备制造—发电站—运行维护为一体的新能源全产业链格局。
二、具体举措
(一)强化招商引资,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瞄准中广核、中节能、中控等大型新能源企业,全面做好招商引资推介及跟踪服务工作,全力协调解决企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确保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全力做好上下游产业对接工作,协调青海明阳与本地及省内外风电企业对接风机整机,完成对接金额1.6亿元;协调兴明电力与黄河集团开展项目对接,签订切吉海南—海西新能源项目电线电缆供应协议,签约金额4770万元。
(二)坚持科技引领,突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引导企业加强科研攻关,进一步挖掘在平台体系组建和新能源项目建设及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潜能。协助青海钜光、中广核等4家企业完成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型企业认定工作;督促建成中控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级和爱能森青海省储热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科技平台。组织企业申报、承担实施省州级科技项目,累计落实专项资助资金970万元。
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研发,中广核槽式光热电站全天候监控技术研究项目、槽式光热电站太阳岛效能提升技术研究项目和青海金功基于自动化焊接技术的大型定日镜镜架加工制造项目荣获年度海西州科技创新奖。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电指标无法满足企业实际产能。近年来,德令哈地区光热光伏及风电等新能源发电产业装机总量逐年攀升,但电网承载负荷总量有限,电力外线输送和本地吸纳能力无明显增长,相关电力主管部门制定的发电指标明显低于光伏企业发电产能,导致弃光率达20%以上,电力资源损失情况较为普遍。
二是政策不明朗掣肘储能产业发展。由于德令哈地区储能产业起步晚、起点低,配套储能项目规模发展总量、发电装机量与储能配比及调峰补贴价格等相关指标均没有政策明确标定,影响储能产业相关企业投资积极性,难以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储能项目建设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储能产业的发展。
三是土地政策制约因素逐渐显现。德令哈地处柴达木盆地,区域内大部分土地为荒漠半荒漠草地,但在土地属性中仍被确认为牧草地、灌林地,甚至存在“一地两证”现象,部分企业开展土地审批手续时间长、程序繁琐。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占用牧草地需缴纳植被恢复费,而新能源项目占地面积大,缴纳植被恢复费金额极高,增加了企业负担。
四、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十四五”能源规划工作,聚焦国家零碳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国家级清洁能源送出基地建设目标,围绕高效光伏发电新技术、太阳能光热储能发电技术、高海拔低风速风力发电技术研发、引进、吸收、转化、推广和应用,加快构建“装备制造—新能源发电与储能—负荷消纳与向外输出”产业链,开辟新的发展路径与模式。
一是深入企业调研公用变电需求,提前谋划、精准研判、统筹规划,加强园区变电并网设施建设,全力配合省州相关部门开展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工作。
二是加强与国土、财政、电力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明确新能源企业用地费用征收、储能项目规模发展总量等政策标准,同时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各类项目资金奖补。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构建以中广核、青海中控、青海明阳等骨干企业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链集群,促使新能源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是以新能源电力就地消纳为导向,以镁系化合物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为抓手,蓄力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本地区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