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真实准确是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
发布者:admin | 来源:中国能源报 刘键烨 于灏 李亚伟 | 0评论 | 2435查看 | 2021-08-23 15:55:42    

近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标志着我国碳交易进入新阶段。自2013年以来,国家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福建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今年6月,上述3省5市累计交易二氧化碳当量4.8亿吨,成交额114亿元,其中广东交易规模最大,北京平均交易价格最高。按照2020年度试点地区碳交易均价和试点地区GDP占全国的比例初步估算,未来全国统一碳市场现货交易规模将达16.58亿吨,交易总额将达48.39亿元。同时,全国统一碳市场启动后,真实准确的数据对碳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正日益显现。


发电行业凭借数据优势率先纳入碳市场


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在《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在2020年各试点省市碳交易试点纳入的企业名单中,涵盖电力热力、钢铁、化工、油气开采、建材、航空、造纸等多个行业。但是,为确保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平稳、有效运行,此次仅有发电成为首个纳入的行业,首个履约周期到2021年12月31日截止,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年。


发电行业率先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除消费煤炭多、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原因外,还具备其他行业暂缺的数据优势。第一,自厂网分离以来,用于电费结算的电站关口计量表、并网点上网计量表广泛使用,使得碳排放在发电量数据采集中有先天的真实性和实时性优势,且发电企业数据和电网企业数据可以相互印证,压缩了弄虚作假的空间;第二,电力数据采集已实现从手工抄表到自动报送的转型升级,通过数据平台和各级调度中心,可以很快得到标准化的电力生产数据,且在数据的分析处理上具有自动化、智能化优势,有利于碳排放量及配额快速核算;第三,电力行业具有多年的数据积累,行业内部数据管理规范,全国统一碳市场确定采取基准法分配核发配额,历史数据的积累将有利于确定不同发电机组当前的碳排放基准,准确控制基准提高的速度。


电力大数据助推钢铁等行业纳入碳市场


随着发电企业全国碳交易推进,未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行业也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电力大数据具有价值密度高、分秒级实时准确、全方位真实可靠和全生态独占性链接的特点,不仅有利于发电行业碳排放核算和配额发放,也有利于其他行业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


具体而言,电力网络具有广域互联的特性,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钢铁、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的用电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应用能水平,同时电力行业为其他行业提供用电量报告,能够直接辅助其他行业碳减排额度核算;电力大数据特性分析具有一定监测作用,可以通过对用电企业的负荷波动特性识别,获取企业的开工运行情况,侧面验证其碳排放报告的真实性,目前国网征信有限公司已完成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具备依法合规对外开展企业征信服务资格,未来可在碳排放报告真实性核查方面积极发力;电力大数据可以反映经济运行情况,客观对比其他行业或地区纳入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前后的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情况,为政府把控碳市场推进节奏、优化碳交易配额模式及方法提供决策参考。


碳排放核算亟需第三方数据验证


7月1日,根据群众信访举报查实,内蒙古鄂尔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篡改碳排放报告,被责令限期改正。7月14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明确,数据真实准确是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重点排放单位的碳排放报告由该企业根据相关指南文件自行编制,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核查监管。在此模式下,一些高污染企业可能会因监管力度不足,铤而走险篡改数据,而仅依靠抽查或群众信访举报的方式难以完成大面积监管工作。


目前,各级政府、发改委正在推动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通过汇聚电、水、气、热、煤、油、清洁能源等能源数据为政府治理现代化和企业提质增效服务。能源大数据中心汇集了当地能源电力生产、输配和消费数据,起着枢纽平台作用,可以从统计学角度为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的核查提供数据支持。


一方面,通过一手碳排放数据可以为该单位自行编制碳排放报告及采取碳减排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如今年上线的浙江省电力系统碳排放监测平台,可以帮助发电集团掌握各发电厂的碳排放数据及历史趋势,进而筛选出高排放的电厂和机组,还可以依托清洁能源项目减排数据争取相关优惠政策等;另一方面,基于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和碳排放样本数据,对比重点碳排放单位的能源生产消费数据,能够合理估算该单位碳排放量可能的范围,也可以间接反应该单位碳减排成效,为其升级碳减排技术、优化碳减排措施提供数据对标。此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链接下游重点用能企业,构建基于能源大数据中心的碳排放监测生态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


注:作者刘键烨、于灏供职于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李亚伟供职于国家信息中心。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