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经BP社 | 0评论 | 6095查看 | 2013-08-02 11:30:00
关于企业如今开展的可再生能源业务,日本大林组公司旗下从事发电业务的大林清洁能源公司社长入矢桂史郎言道:“投资标准与其他业务一样。因为这不是为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CSR)而开展的业务。”
正是这句话,让记者感觉到了到今年7月迎来实行一周年的日本可再生能源发电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IT)所带来的标志性变化。
大林组欲将可再生能源发电业务作为继建筑、土木及不动产开发之后的第四大主要业务,以实现收益基础的多样化。当然还有其他目的,那就是作为总承包商获得更多大规模太阳能发电站(百万瓦级太阳能发电设施)的EPC(设计、采购及施工)等订单。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发电本身已可以作为一项业务成立。
截至6月底,大林组已在日本各地设立了16座发电站,输出功率高达85兆瓦(兆为100万)。有的发电站是利用该公司自有的闲置土地,有的是通过租借土地的方式运营。从1年设置16座这一数字,可以看出大林组成为“发电运营商”的决心。
在实行FIT的第一年投入运转的只有开发周期最短的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但入矢社长透露:“还在准备开展生物质发电和风力发电业务。”
文章开头所述的入矢社长的发言,在FIT实行之前,从未从发电运营商那里听到过。以前对从事可再生能源业务的发电运营商进行采访时,可以说每次都必定会听到“为了日本的能源”这样的发言。“尽管利润率较低,但意义非凡,因此一定要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业务”,正是这样的想法推动企业在没有实行FIT的情况下涉足艰难的发电业务。
FIT实行后,使得可再生能源发电业务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为盈利而经营”的业务。目前对FIT的评价或许是毁誉参半。不过,无论是在提高日本能源自给率、还是振兴新产业方面,产生这一变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给地方带来的经济效益高达1000亿~2000亿日元
其证据就是市场规模。日本资源能源厅新能源对策课课长村上敬亮透露:“FIT制度实行仅一年的时间,市场规模就达到约1万亿日元。百万瓦级太阳能发电实现了产业化。”
这一年来,发电业务变身成“盈利业务”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当然是FIT的存在。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所发电力以可获收益的固定价格被收购,使得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一项运营商可获得稳定收益的业务。
第二点是节税。日本政府配合FIT实行了“绿色投资减税”措施,允许在当年一次性折旧购买太阳能电池的全部费用。政府批准当年一次性折旧实属例外。最初,只是作为FIT开始实行时的特例,预定于2013年3月底结束,但随后延长到了2015年3月底。这是因为FIT将制度开始实行的3年定义为“加速度期间”。为一举带动停滞不前的市场,在3年里内准备了各种优惠条件。
第三点是不动产对策。日本各地有很多闲置土地。对于土地所有者而言,尽管没有合适用途,但仍需支付固定资产税,而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即可消除这一烦恼。即便自己不开展发电业务,仅租借给发电运营商,所获得的租金收入也十分可喜。如今是“支付了固定资产税后还能赚一点”。
1万亿日元的市场规模具体而言,太阳能电池板为5000亿日元,剩余的5000亿日元为功率调节器等外设及设备安装工程等。
太阳能电池板、电源调节器及仪表等设备一直处于缺货状态。虽然提出了FIT申请,但尚未投入运转的项目非常多,据称其中多数是在等待设备到货(有些是代理商完成FIT申请后准备直接出售的开发项目)。
太阳能电池厂商在清空了库存后,应该会松一口气。从事电源调节器及仪表业务的厂商也因生意兴隆而十分活跃。有些厂商将新涉足用于固定架台及电池板的金属配件等各种领域。
电气工程及土木工程也给地方带来了经济效益。资源能源厅的村上课长称:“流入地方的资金高达1000亿~2000亿日元。”对于在民主党政权下因公共工程日益减少而深陷困境的地方运营商来说,这简直是一场“及时雨”。
今后的焦点是风力发电
虽然市场规模转眼之间扩大到了1万亿日元,但今后百万瓦级太阳能发电设施的建设速度很难达到FIT第一年度以上的水平。太阳能电池厂商及电源调节器厂商不因缺货而增产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今后,电力收购价格也会越来越低。不过,太阳能发电设施建设应该不会因此而突然停止。通过不断积累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的施工经验等,今后也有可能以接近目前的速度继续进行建设。
太阳能电池厂商已开始摸索下一步措施。日本Solar Frontier公司7月23日发布了厚度仅为原产品三分之二的住宅太阳能电池新产品。这一举措反映出,该公司虽然在百瓦级太阳能设施业务方面销售业绩良好,但也在考虑:“必须趁现在就针对住宅用途产品采取措施。”
今后的焦点将转移到可再生能源的核心——风力发电会增加多少这一点上。如果加上发电量多、发电成本低廉的大型风力发电,将大大有助于提高日本的能源自给率。
如果将风力发电也作为一项产业加以培育,市场规模应该会超越百万瓦级太阳能发电。部件数量多达1万~2万个的风车与太阳能电池相比,产业基础也相当广大。
目前,收购价格的设定及采用量主要是针对太阳能电池而言,在这样的情况下判断FIT成败与否还为时尚早。在今后几年里,看看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业务是否稳定下来,而且具备产业发展潜力的风力发电能否发展起来,然后再来判断也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