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报 | 0评论 | 3542查看 | 2015-03-02 14:49:00
2011年,德国提出宏伟的能源转型目标——2050年可再生发电占其总发电量的80%。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经达到约30%。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传统化石能源存在着利益博弈,如何化解可再生能源并网矛盾?对于刚刚站在能源革命起点上的我国来说,德国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弃风弃光困局难解,要想扭转这一现象,就要设计合理的电力价格体系。真正决定能源走向的是能源价格,只有市场化的价格体系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合理。
“为什么德国用‘能源转型’一词,而我国却用‘能源革命’?很多搞传统化石能源的人说能源革命的目标不是革煤炭的命,而是让煤炭更清洁。相较而言,如果这就是能源革命的目标,恐怕我国连‘转型’一词都谈不上。”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在日前举行的中德能源转型论坛上直言道。
《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为我国可再生能源设定的发展目标是,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但是,现状却令秦海岩等业内人士担忧,近年来国内弃风弃光现象愈加严重,电网建设和电力体制改革与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矛盾。
记者在中德能源转型论坛上了解到,在德国,为了实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总发电量80%的目标,务实的德国人已经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柔性电网,接纳日益增多的新能源。多位与会的中国专家认为,德国经验对于破解我国弃风弃光难题有借鉴意义。
利益之争导致限电
资料显示,以传统的风能资源丰富、装机量集中的“三北”地区为例,吉林、内蒙古、甘肃等弃风最为集中的区域,最高时弃风率已达到20%以上;同样,在太阳能领域, 2013年,国内光伏发电站被“弃光限电”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0%,即使是一些并网条件好的电站,开工率也不足80%。
对于弃风弃光原因,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经济师兼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白建华在上述会议上首先给出了答案:“弃风弃光的原因是因为国内市场还比较小,外送通道不够完善。”
白建华关于外送通道建设不力导致弃风弃光的说法,遭到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王仲颖的明确反对。王仲颖直言:“弃风弃光是体制机制问题,就电网现状而言,远不是通道的问题。”
“我常说为什么限电啊,是因为谁发电谁挣钱,你不让火电发电,火电就挣不了钱。”秦海岩认为,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存在利益之争。
弃风弃光背后的利益之争,折射出的是我国电力市场缺乏统筹兼顾的深层次问题,也就是说,行政计划调度过度干预市场选择,从而导致资源错配。
德国路径应对并网矛盾
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对于德国来说,当越来越多的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并入电网,德国也面临了难题。
“可再生能源并网有两个纬度的挑战:一是技术上电网本身的挑战,二是市场带来的挑战。”德国应用生态研究所气候与能源政策专家Felix Christian Matthes如是说。
Felix明确指出,导致弃风弃光的根源并非技术,“技术是挑战,但不是最大障碍”。他提出,考虑到电网的自然垄断性,发展可再生能源并网需要加强监管和市场化改革。
本世纪初,德国电网运营商也曾反对发展风能、太阳能。究其原因,Felix认为:“不是他们处理不了,而是事关公司利益,由于可再生能源接入后要减少运行小时数,所以他们利用电网的垄断权要求弃光弃风。”
因此,德国之后加强了监管,调整了电网运营系统,进行电网改造升级,使电网接入可再生能源也能获利。同时,德国建立了更加开放、自由的电力市场,太阳能、风能等可以通过竞价进入市场,由于其远期边际成本是零,可以以较低价格进入市场。“现在他们反而更加支持可再生能源了。”Felix补充道。
市场化价格体系是解决之道
对于如何设计我国的电价体系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环境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Hans-Joachim Ziesing建议,“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在中国的体制中如果没有价格信号,不可能改变任何人的行为方式。” 他认为,要想扭转弃风弃光现象,价格形成机制必须改变。
对此,内蒙古电力公司电力调度主任侯佑华表示,前几年一些可再生能源项目争先上马,核心问题就在于价格引导。“现在光伏一窝蜂地上,也不考虑需求,本质上也是一种价格引导”,侯佑华认为,改变弃风弃光,就要设计合理的电力价格体系。
对于如何设定合理的价格体系,侯佑华说道:“设计合理的电力价格体系,应符合三点要求:一是不要造成电源大规模的集中建设,尤其是技术还不成熟的电源不能大规模集中上马;二是要使各方有合理的价格利益预期,但又不能获得暴利;三是要使价格体现出责权利,就是收益越高风险越高的原则。”
只有市场化的价格体系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合理。“真正决定能源走向的是能源价格,所以只有市场化的价格体系,才能真正使我国的能源体系走到合理的和我们需要的方向上来。” 候佑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