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后半生:是时候考虑设备退役回收政策了
来源:能源评论 | 0评论 | 3958查看 | 2018-07-18 09:45:18    
       风风光光的新能源还在“上半场”,退役设备的“后半生”已悄然来临。

  这一天已经越来越近。

  当我们讨论这一问题时,我们要讨论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超前,还是紧迫?

  要商业利益,还是社会责任?

  应未雨绸缪,还是随遇而安?

  作为全球新能源发展最大的市场,我们更应妥善处理好其后半生。

  既要全盘考虑新能源的成本,尤其是退出成本,才能真正让新能源清洁环保、善始善终。

  也要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统筹考虑,才能真正将好事做好。

  系统考虑,及早规划,谋定后动,都是必选项。

  对于新能源后半生而言,需要根据“一二三四”这个号子,走好每一步:

  一条轨迹:认识到相关设施由活力无限步入老态龙钟,这是自然规律;

  两难抉择:面对未来,妥善解决好多种两难问题;

  三方考问: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强化自身角色意识;

  四轮驱动:政策机制、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和社会责任合力推动。

  只有踩准步点,跟上节奏,新能源的后半生才能走得稳、走得正、走得好。

  面对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后半生”,是该行动起来的时候了。

  一条轨迹

  新能源使用的设备和原料也会变旧、变老。这是一个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8月1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将正式实施。今年年初,《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发布。这让本以为离我们很远的新能源后半生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或许是一个过于超前的话题。尚未完全脱离补贴的新能源,竟然要迎来退役后的后半生时光,或许这称得上是另一种“未富先老”。

  无论是从自然规律,还是经济社会规律来看,这一天确实越来越近了:

  风电按20年计算,到2019年,1989年投运的达坂城风电场风机即将退役。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即使按5~8年计算,从2018年开始,将迎来动力电池“报废潮”。

  光伏电池按25年计算,至2020年,退役的光伏电池将显著增加。

  即使仍然可以延长,但总有一天会面临退役。

  相关的数字则更为惊人:

  风电产业,至2016年,每年已有16吉瓦时~18吉瓦时风机质保到期;2017和2018年其增长规模将分别达到27吉瓦时和32吉瓦时,至2020年将有累计约190吉瓦风机质保到期。2022年将产生5.9万吨退役叶片废料。

  光伏行业,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国际能源署光伏系统项目的报告,2014年,废弃的光伏组件还不到电子垃圾的千分之一,到2050年,则会达到7800万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秘书长吕芳称,仅中国废弃的光伏组件将达到2000万吨,是埃菲尔铁塔重量的2000倍。

  电动汽车领域,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吨至20万吨的规模,全球废旧锂电池的数量约为250亿只。

  这背后折射了新能源应用规模的快速扩大。无论是风电、光伏还是电动汽车,虽然都起步于19世纪,但都是在进入本世纪后才进入快车道。6月4日发布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2018》(GSR)显示,201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全球发电量净增加值的70%。这是近年来人类历史上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最快的一年。

  近十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风电、光伏装机量第一的国家,也是新能源汽车应用最大市场。面对能源行业的快速转型,人们似乎没有注意到正在逐渐承担起主要能源角色的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其设备一旦步入退役期,将会发生什么?退役后的新能源设备应如何处理才能更“清洁”?

  新能源前半生,轰轰烈烈、红红火火,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发布鼓励新能源发展政策。

  其后半生,门庭冷落、少人问津。截至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明确对新能源使用设备回收政策。

  在享用大自然馈赠的绿电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开始考虑,许多年后,该如何安置这些退役的大块头?

  在6月份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的一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锡凡介绍了技术层面公认的全球绿色能源路线图:到2050年,全世界超过70%的国家,包括英美中等大型经济体,可以完全依靠屋顶光伏和大型太阳能电站、陆上和海上风力发电、海浪潮汐发电以及地热能等能源。

  美国斯坦福大学雅克布森教授去年8月在美国“焦耳”杂志刊文表示,遵循该路线效益巨大,且没有成本。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样的路线图需要很好地解决新能源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尤其是退出成本。

  两难抉择

  当人们为我国新能源实现高速发展自豪的同时,也应当意识到必将遭遇新能源设备大规模退役的境况。

  正如那首歌中唱到,“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步入退役期的新能源设备,恰如一个老年人,面临的命运是:先尽可能转场,继续发挥余热,终将走向彻底资源化利用的拆解,完成自身这一轮的宿命。

  在实际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再利用的过程中,会遇到较多的两难问题。

  一是规模问题。在目前规模尚小时,企业会因缺乏经济性而动力不足。未来随着成本的降低,或将面临缺乏经济性的尴尬。

  以动力电池为例,目前从事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的企业大多是环保公司,无法完全依靠电池回收一项业务生存。而随着未来电池成本降到1元/瓦时,市场完全可能购买新型电池,而不是选择梯次利用的电池。

       光伏面板、风机同样面临这样的窘境。40年前,太阳能发电每度电7美元,而今天,做的最好的光伏组件已经可以做达7美分甚至更低,99%的成本已经被消化掉了。风机也早从千瓦时代,步入兆瓦时代,与发电容量增加同步,成本也在降低,被认为是会首先实现平价上网的新能源。

  二是环保问题。由于流程和处理方式的复杂性,在回收和处理的每一步流程都有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新能源退役产品在最后拆解处理环节,无论是化学法,还是物理法,都要同时关注两点,首先是无害化处理,其次才是硅、银、锂、钴等基础材料的回收再利用。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资源回收工厂严格按照环保要求,每一步都按章办事进行排放,那么它们的产品最终会比新的原材料还要贵。”

  三是运输问题。是长距离运输后处理还是本地消化,这也是事关经济性的抉择。

  即使是国际先行者——光伏领域的PV CYCLE,在回收中的潜在收益也常常被运输成本和前期基础设施的投资抵消掉了,这也是吓退一些专业公司的重要原因。

  我国早期建设的风电场、光伏电站大多在三北地区的大漠深山,位置偏远,长途运输到东部地区进行处理,势必抬高企业成本。由此看来,本地化分布式回收,将会拥有更好的经济性和社会性。

  …………

  面对凡此种种的两难抉择,解决之道就是及早规划,系统考虑其全生命周期成本,在生产建设时就从技术和成本上通盘考虑退出的问题。否则,如果只是关注制造、建设期的成本造价,当新能源设备步入退役周期时,再叠加退役成本,将会成为企业无法承受之重。以海上风电为例,根据DNVGL船级社的测算,海上风机机组退役成本约为20万~50万欧元/兆瓦,相当于当前海上风电安装成本的60%~70%。

  实际上,国外已有相关经验可资借鉴。欧洲的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在建造之初就将退役成本纳入可行性报告。法国在光伏面板生产时,就曾在制造领域做过尝试,用真空取代粘合的组件封装技术,以实现100%回收。

  三方考问

  新能源设备退役后的处理问题,考问的不仅仅是公众意识,更事关业界良心和政府的服务能力。

  对新能源的发展以及后处理,公众关注最多的是技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