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发电欲借“一带一路”出海
来源:中国科学报 | 0评论 | 3897查看 | 2015-05-05 09:16:50    
  光热发电能否借此真正登上能源战略的大舞台还有待考验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在国内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光热发电也欲借此机会扬帆出海。阻力主要是全球的光热电站都比较少,缺乏数据和成熟经验支撑。

  同火爆的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一直不温不火。

  太阳能光热发电是指利用大规模镜面收集太阳热能,通过换热装置提供蒸汽,利用传统汽轮机进行发电的工艺。实际上,光热发电对太阳能利用效率相对高,稳定性好,还可以存储热能,拥有光伏发电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尚未出台明确的光热发展战略和支持政策。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在国内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光热发电也欲借此机会扬帆出海。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光热发电国际高层论坛上,“光热发电与一带一路”就成为热议的话题。不过,光热发电能否借此真正登上能源战略的大舞台还有待考验。

与“一带一路”高度契合

  “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西北这一线,海上丝绸之路沿南亚、印度、中东、北非,完全符合光热发电的目标市场。”首航节能光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姚志豪指出,同光伏的目标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不同,光热的目标市场正好沿着“一带一路”沿线。

  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世界新能源投资主要分布在欧洲,之后逐渐下降,度过了黄金期,转向美洲。而如今,北美的新能源投资也趋于放缓,转向亚泰地区,主要在中国、日本和印度。同时,中东和非洲也成为正在起步的新兴市场。从投资类型来看,光热发电微乎其微。

  在三峡新能源国际部经理王志强看来,这就是机会所在。

  今年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东调研时提出,鼓励电力装备出口。王志强认为,光热发电是电力装备出口的一个切入点。光热发电不仅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而且其发电后端装备同火电类似,一旦光热项目出海,整条火电产业链都能找到相应位置。

  据了解,包括三峡新能源公司等在内的一些大型企业都在考虑光热发电走出去的国际计划。

  中海阳能源集团董事长薛黎明也指出,“一带一路”路线图为中国的能源企业展开国际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光热发电产业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当契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不仅有丰富的太阳光照资源,还能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有利于各国在光热领域展开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制造的优势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制造业出海的优势在于产品设备制造前端。光热发电产业同样如此。

  “国际上太阳能热发电成本下降没有预想那么快,就是因为中国企业还没有参与进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孙锐自信满满地表示。

  北京天瑞星光热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宏则认为:“我们已经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电价。”他指出,海外市场上光热发电的成本在近两年快速下降,这背后就有设备供应商,尤其是中国设备制造商的贡献。未来如果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价空间更大。

  在太阳能热发电的总投资中,设备成本占60%以上。孙锐指出,国产火电设备的功能造价是欧美的一半,如果在光热产业实现这一比例,其投资成本则可下降30%左右。

  “这些设备材料的制造没有国内逾越不了的障碍。去年我们做过产业调查,90%以上的设备都可以国产。一旦上了规模,把研发费用摊平,成本还会大幅下降。同等光热条件下,我们的投资成本绝对不会超过国外。”孙锐说。

  对于被诟病已久的中国制造质量问题,很多光热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纷纷表示,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也有一些产品质量过硬,甚至走在世界前沿,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我们的技术完全可以适用于商业化电站。德国同行也认同,中国企业才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一位企业老总这样形容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

  “中国产品确实物美价廉,没人有理由不选择。”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王志峰指出,在目前国内光热发电政策尚不明确之时,除了争取国家政策落地、开发国内市场,还须积极走出去,“三管齐下”推动光热发电的发展。

共同走出去

  由于光热发电补贴电价政策一直未能出台,光热发电在国内始终未能热起来。而在海外投资中,王志强发现,光热电站的投资建设也遇到一些阻力。

  “阻力主要是全球的光热电站都比较少,缺乏数据和成熟经验支撑。”王志强指出,海外的融资渠道更多、融资成本更低,比国内融资环境更好。但是,光热发电技术种类较多,又缺乏成熟的运营数据,使得融资机构和投资商难以抉择。

  王志强建议先期走出去的企业能够“深耕细作、先入为主”——由于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一家企业如果投资了光伏电站,不妨再投资光热电站和储能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降低整体的决策和运营成本,也使得投融资更为容易。

  此外,光伏业在海外遭遇的补贴危机也值得光热行业借鉴。目前,欧洲很多国家由于经济不景气已经削减了当初承诺的光伏电价,使得很多国内企业措手不及,甚至难以收回成本。“不要因为某个国家出了一个政策或者一个信息,大家就去争抢项目,有可能彼此打得头破血流,最终既没有拿到项目,也浪费了机会。”王志强说。

  同光伏走出去相比,专家认为,光热走出去门槛更高,应进行资源整合。例如由国内厂商提供技术支撑,借用国外更好的融资渠道。同时,中国的企业之间,制造商和投资商之间也应该更好地互补,形成规模化和集群化。

  “我们希望中国企业能够共同走出去,而不仅仅是中国的投资商走出去,只把资金拿出去,不把技术和产品带出去。”王志强说。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