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zlj | 来源: CSPPLAZA光热发电网 | 0评论 | 5679查看 | 2016-12-13 18:13:00
CSPPLAZA光热发电网报道:青海省与内蒙古深处内陆腹地,一高一广,一方面光资源优异,地广人稀,具备了开发大型光热电站的先天优势。但另一方面,也伴随着高海拔、风沙大、全年可施工期较短、本土化人才欠缺、物价较高以及电网消纳能力弱等缺点。
因此,对于投资方而言,进一步熟悉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政策扶持力度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今天,CSPPLAZA继续为大家呈现青海、内蒙古两省的光热示范项目所在地概况。
青海省共有四个项目入选首批光热示范项目,而内蒙古则有两个示范项目落地,青海省德令哈市获得3个项目(2塔1槽),共和县获得1个项目(塔),两地的装机量分别为23.5万千瓦和5万千瓦;内蒙古的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旗分别获得一菲涅尔式项目和一槽式项目,装机量分别为5万千瓦和10万千瓦。
图: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光热示范项目分布图
德令哈
“德令哈”在蒙古语中意为“金色的世界”。这个平均海拔在2980米的城市,像她的名字寓意一样,因优异的光资源而成为光热发电项目的重镇之一。在国家首批示范项目中,青海中控太阳能发电有限公司50MW熔盐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国电投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35MW水工质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及中广核太阳能德令哈有限公司50MW导热油槽式光热发电项目落地德令哈,总装机量达235MW。这与此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政策扶持密不可分。
德令哈市建政于1988年,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中心,也是海西东部经济区中心。总面积达2.77万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总人口近10万。
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理位置处于东经96°15′~98°15′,北纬36°55′~38°22′之间,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5平方公里。而全市适合太阳能开发的土地达5000平方千米以上,且土地征用成本低,环境容量大。
德令哈市地处青藏高原,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为3500小时以上,年均太阳总辐射量为7000兆焦/平方米,年均DNI值为1976kWh/m2,是全国第二高值区,是著名的“阳光地带”,具有日光透过率高、日照时间长、云层遮蔽率低的显著特点,太阳能开发利用价值高。且在相同面积和容量条件下,光热发电比相邻地区可多发15%~25%的电量。
水资源方面,据统计,该市在2013年的区域水资源总量为9.927亿立方米,多年的平均径流量为9.233亿立方米,其中巴音河、巴勒更河、白水河地表水资源共计3.66亿立方米,区间地表水资源为0.586亿立方米。
另外,该市的风能资源较丰富,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多在50-100瓦/平方米。全年风能可用时间3500-5000小时,出现频率50-70%,并且德令哈市是青海省规划风电厂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
近年来,海西州、德令哈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来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德令哈。今年6月,海西州出台了《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实施办法》,对域内从事新能源产品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科研院所、咨询中介服务等进行扶持。近年来,州政府出台的有关光热发电行业的扶持政策多达12项之多,德令哈市出台11则,这些政策涵盖了土地、税收、经营等多个方面,全方位保障了光热产业在德令哈的快速健康发展。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
共和县是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和熔盐塔式5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的所在地。
该县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属五县之一,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青藏咽喉”之称,在当地以人口多(截止2012年,总人口为13.4万余人),地域辽阔,畜牧业经济比重大而闻名,在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北靠青海湖,南临“母亲河”黄河,东以日月山与东部农业区为界,西与青海青南藏区毗连。其地理坐标为东经99°—101.5°,北纬35.5°—37.2°之间,全县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为3200米。最高峰为鄂拉山的切龙岗,海拔5290米,最低处是黄河谷地龙羊峡、海拔2460米。
共和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4.1℃,年均降水量250~450毫米。该县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干燥少云,空气洁净,阳光灿烂,日照充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光能资源。据测定,共和县各地日照百分率高达61--69%,太阳直辐射很强,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6564.26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DNI值为1900kWh/m2,年平均日照时数2907.8小时;风能可用时间频率在60%以上,全年时数超过5000小时,是青海省可用风能的主要地区之一。
该另外,共和县除北靠青海湖外,倒淌河和黄河还在县内流经,其中,黄河在县境内流长达90公里。并且,共和县境内有龙羊峡水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0亿度。
共和县的总面积是1.73万平方公里,约三分之一地区(倒淌河、塔拉滩、切吉滩等地)均可开发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资源。
交通方面,青藏公路109国道、青康公路214国道穿境而过,县府所在地恰卜恰镇距省会西宁142公里,往来便利。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
乌拉特前旗是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乌拉特旗导热油菲涅尔式5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的所在地。
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东端,隶属于巴彦淖尔市,东临包头,西接五原,南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隔河相望,北与乌拉特中旗接壤。地理位置在东经108°11′—109°54′、北纬40°28′—41°16′之间,总面积7476平方公里。
当地的地貌为“三山两川一面海,千里平原两道滩”。“三山”为乌拉山、查石太山、白音察汉山。山地面积占比为30.8%,乌拉山为最高山,主峰大桦背海拔2322米。,“两川”为明安川、小佘太川,占土地总面积的11.3%。“一面海”指的是乌梁素海,水域面积44万亩,是全国八大淡水湖之一。“千里平原两道滩”:套内平原、蓿亥滩和中滩,占地面积18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4.2%。
乌拉特前旗旗境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积温较多,昼夜温差大,雨水集中,雨热同期。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202小时,年均DNI值为2025kWh/m2,年平均气温为3.5-7.2℃,无霜期100---145天,年降水量在200-250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8.9%;年蒸发量1900---2300毫米。最热的地方是白彦花中滩,最冷的地方是小佘太。最高极端气温38.8摄氏度,最低极端气温-36.5摄氏度。
需注意的是,乌拉特前旗是自然灾害容易发生地区之一,多数为干旱、大风、霜冻、干热风、冰雹、雨灾等。
由于乌拉特前旗地处呼包鄂“金三角”边缘,公路、铁路等密集度高。包兰铁路、110国道、京藏高速公路成为全旗交通主动脉;黄河大桥已打通巴彦淖尔与鄂尔多斯的能源通道,西甘铁路西金段已竣工通车,此外还有在建中的乌锡、甘泉铁路和西甘铁路剩余路段。
截止2010年底,全旗公路总里程达到42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2公里、国道105公里、省道7.65公里、县道439.2公里、乡道526.2公里、村道3092.7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7.28公里,油路里程1150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27%。建制村通油路率达到67%,自然村通油路率达到34%,通公路率达到100%。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
乌拉特中旗是内蒙古中核龙腾新能源有限公司100MW导热油槽式光热发电项目的所在地。
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07°16΄~109°42΄,北纬41°07΄~41°28΄,中旗北与蒙古国交界,有国界线184公里,东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固阳县为邻,南与乌拉特前旗、五原县、临河区、杭锦后旗相依,西连乌拉特后旗。
乌拉特中旗深居内陆,地处高原,地域辽阔。全旗东西长203.8公里,南北宽148.9公里,呈不规则四边形,总面积23096平方公里。
气候具有高原寒暑剧变的特点,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表现为四季分明,夏季短促;春季干燥多风;秋季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冬季漫长,持续5个月(11月-次年3月)。该地的年平均气温3.0-6.8℃,全旗各地7月份最热,极端最高为38.7℃,平均气温为19.8-23.4℃,冬季极端最低-39.4℃。全旗年平均降水量在115-250毫米。
乌拉特中旗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98-325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1%-73%。该地的光能资源很丰富,旗人民政府驻地海流图镇的太阳辐射量仅小于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在农作物生长季节(4-9月),辐射值可达93.3-98.0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63%-65%,年均DNI值为2025kWh/m2。
另外,乌拉特中旗风能资源较丰富,在国内仅次于东南沿海及其岛屿,是内蒙古自治区风能最佳区和佳区。一年中平均≥8米/秒的时数,北部为2382小时,占全年的27.2%,中部为871小时,占全年的93%。乌拉特中旗历年平均大风(风速≥17.0米/秒,8级)日数为28-74天,最多的年份为60-129天,最少4-34天。
交通方面,据统计,截至2012年,乌拉特中旗为交通基础建设投资金额总计11.38亿元,中旗的公路总里程达4027.297公里,其中省道293公里,县道826.302公里,乡道253.92公里,村道2654.075公里。全旗公路密度达到5.6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以“三纵三横九出口”为主骨架,辐射全旗的公路网以及旗外“4小时包头、两小时临河”、旗内“1个半小时到达”的公路时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