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政府网 | 0评论 | 3695查看 | 2017-05-24 12:16:00
5月16日,财政部、能源局等四部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中央财政支持试点城市推进清洁方式取暖替代散煤燃烧取暖,鼓励地方政府完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资金投入,并安排相应的补贴资金。
差异化补贴合理利用财政支持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居民可承受”说起来是一句话,可是管道、热泵、锅炉的建设投资,以及清洁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差价几乎成为清洁供暖推动的瓶颈。在冬季采暖具有刚性需求的北方地区,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就成为支持清洁供暖的有力推手。
北京市农委副主任苏卫东表示,清洁供暖一定要有资金的投入,从现阶段来看,补助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个投入,农民负担不起,推动清洁供暖就会受到影响。国家、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农民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同时也让环境有所改善。
此次,《通知》将中央财政奖补资金标准根据城市规模分档确定,即直辖市每年安排10亿元,省会城市每年安排7亿元,地级城市每年安排5亿元,毫无疑问这笔中央财政补助金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至2016年底,房山区完成129个村、5万余户清洁采暖改造,投资规模近30亿元。其中使用天然气采暖用户,每个采暖季还将补贴200~2000元,使用电采暖的用户将享受白天电价补贴。花钱少,还能达到好的取暖效果,清洁能源供暖推行起来自然容易得多,这其中财政补贴功不可没。
据了解,目前冬季清洁供暖工程的资金配套绝大多数是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资源战略中心副主任魏楚认为,利用好政府补贴是发展清洁能源供暖的重要手段之一,重点在于补在哪,怎么补。
“目前,财政补贴主要用于设施补助、燃料替代以及终端的用户补贴,我认为现阶段把补贴份额主要分配于设施建设方面的收益是最大的。”魏楚表示,建设一批清洁高效的供暖设备以减少或替代高耗能燃料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环保效益,也能最大限度节省成本。
针对此问题,《通知》提到,试点城市应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重点针对城区及城郊,积极带动农村地区,加快热源端清洁化改造,重点围绕解决散煤燃烧问题,推进燃煤供暖设施清洁化改造,因地制宜推广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多能互补应用的新型取暖模式。
在终端补贴方面,魏楚认为,要直视差异化问题,针对具体人群实施补贴政策,补贴发放应重点考虑兜底人群,不应该平均化,否则补贴政策难以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电力体制改革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特别提出,积极探索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模式建设运营清洁取暖项目,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调动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清洁取暖改造积极性。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暖气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从而导致供暖市场与之前的电力市场和油气市场一样是社会资本无法进入的领域。清洁能源供暖的推进成功地把社会资本引入,从这一角度来说社会资本的引入是实现清洁供暖的必要措施。
“在引入社会资本方面,供暖市场可以参考电力体制改革与油气体制改革。”魏楚表示,供暖市场应开放“热源测”与“用户测”,政府则更多侧重于管网建设与监管,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如此一来供热市场的清洁化与高效化是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实现的。
魏楚认为,作为对供暖有刚需的北方城市,居民对热源的需求是有差异化的,政府应该开放管制,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用市场竞争激励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合理地推动清洁供暖,不一定会增加供暖成本。”魏楚表示,目前中国与同纬度国家相比,供热效率较低,如果能引入竞争主体,让管网效率提升,热源更高效清洁,清洁供暖的成本会低于传统供暖。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补贴发放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省市的经济实力有所差异,导致各省市冬季清洁供暖工程补贴额度和方式也不一样。以河北省邯郸市与北京市通州区为例,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房庆介绍,邯郸市清洁供暖用户每户补贴3000元,区财政承担300元。通州区市财政补贴金额2200元,区财政补贴5000元,个人承担800元,同时通州区建议区财政对燃气表管道间改造的工程费用每户补贴9000元。由此可见,单靠财政补贴,各地清洁供暖的发展必将出现参差不齐的局面。
房庆认为,在“十三五”期间,冬季清洁供暖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如何不依赖国家补贴实现持续发展。在引进民间资本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降低用户成本,扩大应用,实现不依赖国家补贴的市场化发展,为实现2020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15%和20%的目标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