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让新能源变为“新机遇”
发布者:admin | 来源:工人日报 康劲 | 0评论 | 2102查看 | 2021-12-02 10:52:13    

“随着9号风机风叶轮毂与机舱精准对接,首台风机已实现成功吊装,年内将顺利实现并网发电。”11月中旬,在兰州城外的山沟梁峁深处,兰州市第一个风电项目——华能永登坪城分散式4.5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取得了标志性进展,正式开启了兰州市风电产业从“0”到“1”的跨越。


据介绍,该项目一期设计安装13台风机,年上网电量约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83万吨,烟尘排放量可减少约309.04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可减少约740.8吨,氮氧化物排放量可减少约636.5吨。


华能永登坪城是甘肃新能源建设项目近期集中发力的一个缩影。从10月中旬开始,在东西横跨1600多公里的广阔大地上,甘肃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全力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总规模达到1285万千瓦,成为近期全国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


沙漠戈壁“种植”新能源


“在沙漠戈壁、黄土荒漠地区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经济和减碳效益。”甘肃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甘肃近期依托沙漠、戈壁、荒漠地区集中开工的1285万千瓦新能源项目,不仅体现了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而且突出了“光伏+治沙”“光热+风光电”以及新能源就地消纳、依托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配套工程、自主安排发电项目等多样化特征。


甘肃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位一体循环发展模式,开展风电光伏治沙、防风、固草,系统保护和修复沙漠、戈壁、荒漠地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新能源与生态融合发展、友好发展。其中“光伏+治沙”项目建成后,将治理沙漠面积达到7.5万亩左右,对改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光伏+治沙”的基础上,甘肃目前还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发展“光伏+”综合利用模式,利用采煤沉陷区、露天矿排土场、关停废弃矿区发展光伏产业,推动光伏治沙、农光互补、牧光互补,促进太阳能发电与沙漠治理、矿区生态修复、农牧业等立体化协同发展,积极创建“光伏+”应用实证平台,实现“光伏+”的综合生态效益。


从“风光大省”迈向“风光强省”


1285万千瓦新能源项目的集中开工,也是甘肃由“风光大省”迈向“风光强省”的标志。


地处西北的甘肃,新能源的资源、区位和通道优势显著。特别是风能、光能资源丰富,甘肃省内的有效储量分别为2.37亿千瓦和1亿千瓦以上,分别位居全国第五、第三,具备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开发的优越条件。


早在2008年,甘肃就谋划在沙漠戈壁“种植”新能源,发起了全国首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特许权招标项目,建设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15年,全省风电并网装机位居全国第二,光伏发电并网装机位居全国第一。


经过10多年的持续发展,截至2020年底,甘肃太阳能装机981.55万千瓦,电源装机容量5620万千瓦,以风电和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占比41.9%,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全省发电量1787亿千瓦时,新能源发电量占比21.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5%;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5.28%。


与此同时,通过电力“打捆”外送,甘肃与华中、华南、华北的20个省市开展电力省际输送。仅今年1月至9月,甘肃外送电量就达406.13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外送电量超过137亿千瓦时。


随着1285万千瓦新能源项目的全面推进,甘肃将以河西地区为重点扩大“新能源版图”,在酒泉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金昌等地建成一批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并实现并网。定西通渭200万千瓦风电基地加快推进,预计年底建成并网。庆阳、白银等地新能源将作为“陇电入鲁”工程配套电源,得到规模化、基地化开发。


预计到2025年,甘肃风光电装机将超过5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占电源总装机比例达到65%。同时,跨省跨区输电能力将提升至4200万千瓦以上,“十四五”甘电外送将超过300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电量占比将超过35%。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