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西州走出一条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持续改善经济稳步发展之路
发布者:admin | 来源:青海法治报 | 0评论 | 2012查看 | 2022-06-14 10:49:29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四地”建设,深入实施“一优两高”,积极投身“五个示范省”建设,深度践行“四州战略”,着力把海西建设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富饶、越来越蓬勃、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安宁。


全力推进文旅融合


先后出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海西州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全景海西”实施办法》《促进海西旅游文化体育融合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为全州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指导。建设实施文化旅游项目700余个,完成投资172.07亿元,接待游客91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余亿元,现有星级饭店68家、乡村旅游接待点69家,国家重点旅游乡村11个,国家特色小镇2个,旅行社20家。


成功打造了昆仑山、茶卡盐湖、水上雅丹等A级景区15处,茶卡镇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将军楼公园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红色旅游景区,莫河骆驼场入选国家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创作完成“天空之镜”等3台大型剧目,《德令哈之夜》获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奖、最佳电影音乐奖,综合性歌舞晚会《一江清水向东流》荣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音乐创作奖,盲人电影《灵魂游舞者》全国巡演20余场,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重点围绕青甘、青藏两大环线,发挥花久高速、青藏铁路、格敦铁路、格库铁路穿州而过的区位优势,成功打造西部大通道观光、丝绸南路体验游、雅丹自驾穿越、“两路”精神红色游等10条精品路线,形成类型多样、互补、特色突出、辐射全州的旅游路线产品,为全域旅游向海西内陆纵深发展以及开展自驾旅游提供更多的保障。


特色农牧业硕果累累


海西州农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0.7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3.49亿元,增长1.1倍。十年累计投入支农资金128.08亿元,相继建成农村道路、扶贫产业园、高标准农田、日光节能温室、标准化养殖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认证绿色、有机食品企业85家,绿色、有机产品388个,企业、产品认证规模占全省近4成,位居全省首位。认证有机牧场242.5万亩、绿色有机枸杞26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种植基地,有机枸杞出口量位居全国首位。


坚持人才兴农、科技强农,全州完成农牧民技能培训3.21万人次,农牧民实用人才培训1.01万人次,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牧民参与到农牧业发展中。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编制《海西州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规划》《“神奇柴达木”海西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工作方案》,成功发布全省首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神奇柴达木”海西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完成品牌授权。


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海西州依托全省最优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以及最广袤的沙漠戈壁等资源,从2009年起,以光伏和风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至今已建成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集中式发电基地,成为全省清洁能源产业建设和能源“双碳”转型的主阵地之一。


光热发电是稳定可靠的灵活调节电源,全国首座商业运行的槽式和塔式光热发电项目在海西州建成并稳定运行,是海西州在全国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新能源类型。目前,共建成16万千瓦,占全省的76%,全国的30%,领跑全国。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盐湖产业集群


依托得天独厚的盐湖资源禀赋和数十年的开发基础,深耕盐湖资源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产业关联度明显增强,副产物自我消纳能力大幅提升,盐湖资源开发正在从单纯的采盐和提钾,向综合开发、集约利用方向挺进,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钾肥基地和重要的纯碱、镁系化合物、锂盐生产基地。根据不同的盐湖类型,确定不同的开发方案,钾、钠、镁、锂、硼等资源的梯级开发和以氯平衡为核心的综合利用实现了全面发展。


随着盐湖资源的开发,作为全国最大钾肥生产基地的地位不断巩固,2021年全州生产钾肥443.7万吨(折纯量),满足了全国50%以上的需求,钾肥产品的稳定输出有力保障了我国钾肥供应,有效防范了国际钾肥资源垄断可能带来的风险,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书写市域社会治理海西答卷


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形成了青藏甘新交会地区社会治理新模式,打造了“平安次边疆”的工作布局,连续16年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州,连续四届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荣誉称号、两度荣膺“长安杯”、三年荣获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市州。通过因地制宜开展扫黑除恶、秋风行动、百日追逃等系列专项行动,各类刑事治安案件明显下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不断增强,交出了一份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海西答卷。


探索打造枫桥式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枫桥经验海西化”创建集群,不断优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运行体系,形成工作闭环。与新、藏、甘、川四省和省内毗邻地区建立了联防联动机制,有效提升反恐维稳整体实战效能。


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立体化、平安与振兴工程长效化、矛盾纠纷化解多元化建设,完成“雪亮工程”投资4.6亿元,建成州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420个。在全省率先开展14类平安细胞创建,在景区、矿区、枸杞采摘区等创新推出“候鸟式”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充分利用民族自治州立法权,制定出台全省第一部《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十年内完成15部地方性法规的立废释工作。


进一步优化执法司法服务,围绕“国之大者”、主责主业、群众急难愁盼,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推出便民利民惠民政策措施363项,开展实践活动1500余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教育整顿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十年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群众15分钟内都可以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实施基层医疗机构中蒙藏医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州41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建成标准化中蒙藏医馆,均可提供6类以上中蒙藏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各级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全州县域内就诊率由2012年不到70%增长到2021年的92.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由12.4%上升到41.1%,公立医院三四级手术占26.3%,实现了明显增长。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0人参与
马上参与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