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空俯瞰柴达木盆地广袤的土地,满眼皆是茫茫的戈壁荒漠。然而,从地面走近昆仑山下,深蓝色的光伏板熠熠生辉,随风旋转的大风机和高耸入云的吸热塔“追风逐日”,在这里,特殊的“风光”也在焕发着光彩。
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州年平均光照3000小时以上,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风能可利用时间3500至50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达到每平方米6618.3-7356.9兆焦之间,可利用土地近4.2万平方公里,承载9.2亿千瓦装机。
谋篇布局聚力发展
回顾青海省海西州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壮大的历程,除了境内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可利用小时数长、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等资源优势外,更益于海西清洁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海西州通过强力推进光伏、光热、风电以及配套储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格尔木东出口、乌图美仁,德令哈西出口等8个清洁能源基地初具规模,建成全国单体项目装机容量第一的百兆瓦光伏、首座商业运行的槽式发电项目,中控塔式光热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95%设备国产化率,鲁能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在全国储能及多能互补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和示范意义。
新能源发电产业快速发展,“风”“光”带来巨大环保效益。截至今年3月底,海西州新能源装机规模约1160万千瓦,其中,光伏595万千瓦;风电549万千瓦;光热16万千瓦。发电量169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650万吨。目前已全面建成第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基地,成为青海省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的主战场之一。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行走在柴达木盆地,一组组蔚蓝的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叶叶展翼的风轮叶片,在戈壁滩上迎风旋转。
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海西的产业结构也从过去的传统工业产业向新能源产业迈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绿色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海西通过不断积累、探索、发展,以光伏、光热发电为主,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光伏研究等并行的多元化发展脉络已徐徐打开。
从大柴旦出发,过了锡铁山收费站,有一大片地形平坦的荒漠戈壁叫流沙坪。
“过去的流沙坪别说是人,就是野生动物也很难看见。后来,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戈壁荒滩上慢慢‘长’出了很多风力发电机,形成了一道靓丽的人造风景。”三峡能源大柴旦风电有限公司员工孔维武说,今年是他来到流沙坪的第7个年头,7年来,孔维武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了公司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公司的风力发电机也从起初的33台增至现在的150多台。
在德令哈市海西风电产业园实施的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德令哈500兆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于2019年9月开工,“该项目建成后,节能减排效益显著,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体现。”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文利说。
未来可期,风光无限
迎风旋转的风叶、碧波荡漾的光伏电板、高耸云端的吸热塔……一幅幅“追风逐日”的画面在柴达木盆地上陆续呈现开来。
今年3月23日,中广核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举行开工活动,标志着国内储能配比率最高的光热储多能互补项目正式开工。
“该项目计划于2024年底建成投运,建成投产后年上网电量可达36.5亿度。项目的实施将在海西州打造储能、调峰实证基地,助力青海省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为国家‘双碳’目标达成贡献力量。”该公司技术总监蹇钊说。
如今,海西州已先后建成全国单体项目装机容量第一的百兆瓦光伏、首座商业运行的槽式和塔式光热发电项目、风光储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等项目,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发电基地。此外,清洁能源利用展示馆、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塔式热发电设备检测实验室等相继落地,中控光热集热器和追日系统纳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围绕清洁能源发展的产学研测检运维服务体系加速形成……
海西州官方表示,今后,海西州将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持续推动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全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